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托駝所”帶來的“雙增”效應

2025年10月09日10:0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通過“戶禁、村養、鄉管”的新型經營模式,巴彥淖爾市在烏拉特后旗建成托養所24個,托管牲畜6.88萬隻羊單位,解決了牧民禁牧后在哪兒養、怎麼養、如何增收的核心難題——

  10月8日,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潮格溫都爾鎮內蒙古英格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萬峰紅駝養殖示范基地,一峰峰雙峰駝悠閑地吃著草料。

  萬峰紅駝養殖示范基地佔地993畝、投資1.06億元,配備了高標准駝舍、智能化擠奶廳和環保型糞污處理設施,可容納1.6萬峰戈壁紅駝進行科學化養殖。

  “基地創新推出母駝租賃、合作經營、公寓式服務3種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起‘公司+基地+牧戶’的共贏模式。牧戶每托養一峰母駝每年可獲得2400元的租金,這種模式既解決了禁牧后牧民的養殖難題,又確保了持續增收。”公司總經理李建軍說。牧民們把養殖示范基地親切地稱為“托駝所”,自2023年運營以來,該基地已帶動56戶牧民增收,累計發放租金880萬元。不僅推動當地紅駝養殖從“散養無序”轉向“訂單化、規模化、標准化”,更切實解決了牧民“禁牧后在哪兒養、怎麼養、如何增收”的核心難題。

  牧民傲其日巴圖不僅把自家的20多峰駱駝托養在基地,他本人也在基地成了養駝人。“駱駝放在基地養,草場得到恢復。我在基地有3份收入,分別是托養費、工資和馴駝費,年收入20多萬元。”傲其日巴圖說。

  “托駝所”的成功實踐是巴彥淖爾市系統推進草原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

  曾經,超載過牧等問題導致土地荒漠化加重,巴彥淖爾市將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與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緊密銜接,著力減輕草原放牧壓力。

  “要想禁牧休牧政策落實好,首先得做通牧民思想工作。我們制作了2.8萬份養畜‘明白卡’,由各旗縣發放到每一戶牧民家中。”巴彥淖爾市林草局草原監督管理科負責人劉泉介紹,全市各地通過報紙、電視、短視頻等渠道宣傳禁牧休牧政策,讓每位牧民了解草原補獎政策規定。

  政策執行要有保障。巴彥淖爾市堅持“該禁的堅決禁、該平衡的必須平衡、該休牧的到期一定休牧”原則,加強草原過牧問題巡查監管。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磴口縣4個涉牧旗縣配備了461名草原網格員,配備巡護設施設備,在休牧期間加大巡護力度。

  2022年,核定烏拉特后旗第三輪草原補獎總面積共3627.2萬畝,包括草原禁牧區面積3051.3萬畝和草畜平衡區面積575.9萬畝。

  2024年5月,烏拉特后旗印發《烏拉特后旗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實施方案(2024—2025年)(試行)》、修改調整《烏拉特后旗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及《烏拉特后旗第三輪草原補獎政策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等政策文件。2024年9月,結合內蒙古擴大禁牧區試點意見,印發《烏拉特后旗2025—2030年區域禁牧實施方案(試行)》。

  “通過‘戶禁、村養、鄉管’的新型經營模式,烏拉特后旗已建成24個托養所,托管牲畜6.88萬隻羊單位。同時,發放各類補貼超過100萬元,有效減輕了草原放牧壓力。”烏拉特后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文斌說,鼓勵牧民將泌乳母駝寄養至“托駝所”,同時支持全域禁牧嘎查的牧民積極倒場。

  “建設‘托駝所’,可以減少草原的載畜量、有助於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禁牧不禁養’的方式能讓牧民增收。”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陳峰說。

  烏拉特后旗還大力推進“放牧”轉“種草”工程,結合“三北”六期項目建設,帶動8個嘎查、15個合作社和13戶牧民種植草場20.96萬畝,支付以工代賑資金4359萬元,吸納3271人次就業,讓牧民在生態建設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一組組數據見証著草原的生態蛻變:2024年初,烏拉特后旗天然草場放牧牲畜37.9萬隻羊單位,超載率334.7%﹔2024年12月,全旗天然草場放牧牲畜9.47萬隻羊單位,超載率減至8.65%﹔截至目前,全旗有6個嘎查實現整村建制禁牧,禁牧面積1065.2萬畝,減少2.34萬隻羊單位,草原生態正在逐步恢復,增綠增收效應顯著。(記者 張慧玲 田婷)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