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千年西口韻 今朝煥新顏

在包頭城市發展的歷史長卷中,東河區三官廟片區猶如一枚珍貴的文化印章,深深鐫刻著“走西口”這一中國近代重要移民浪潮的印記。
老包頭走西口文化歷史街區位於包頭市東河區三官廟社區,西臨福徵寺,東與轉龍藏隔河相望。街區也位於曾經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棚戶區之一的北梁棚戶區,2013年實施北梁棚戶區搬遷改造工程時,街區作為文物被保留下來。
作為全國最大棚戶區改造中精心保留的“活態文物”,這裡的一磚一瓦仍鐫刻著晉商駝隊的鈴響和走西口人的鄉愁,更見証著兩百余年來包頭從邊陲小鎮到現代城市的滄桑巨變。
走進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留給包頭的痕跡在這裡隨處可見,位於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1號的白家大院,院子寬28米,進深80米,是一個二進式的四合院,院子保留了非常多精美磚雕,是現今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一處院落,也是電視劇《安居》的取景地。
據街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個街區是老包頭傳統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也是包頭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和歷史遺產,街區建筑群共19處古居民院落,由召梁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四道巷以及兩端的東西街道組成,總建筑面積約3.64萬平方米,文物本體面積總佔地1.59萬平方米,兩百多年來,這裡一直是老包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改造前,街區同北梁棚戶區其他房屋一樣,沒有供暖、燃氣等公共設施,供電線路老化,污水橫流,垃圾露天堆放,甚至因街區房屋建筑年代較為久遠,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搬遷后,部分房屋便存在垮塌問題。
為了力求還原舊時風貌,當地堅持“修舊如舊”,房屋採用原始工藝修繕補砌,運用桐油斷面工藝對門窗進行處理,室內鋪裝使用青磚鋪地,院內地面使用尺二方磚墁地,屋頂使用簡板瓦房屋﹔牆體內牆刮白,外牆酥鹼磚剔補等傳統工藝進行修繕,復建的衛生間、牆體堅持與街區整體風貌保持一致﹔優化房屋內部時保留原有的牆體、椽梁,復原山西民居四合院民俗文化符號性的文化元素,以達到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建筑歷史真實感。
2025年1月19日,老包頭走西口文化歷史街區正式開街運營。修繕后的房屋,既保存了原有的晉系建筑風格,又兼具包頭本土特征,匯聚了老字號店鋪、傳統手工藝作坊,增添了文化休閑氛圍,全方位呈現了走西口的歷史進程與文化價值。
開街當日,游客人流量便突破7萬人次。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五一勞動節、端午節等節假日,街區又策劃了“相約原點,尋根包頭”“相約原點,元宵鬧起來”“情滿三官廟”“歌游內蒙古——暢游西口·嗨購五一”等活動150余場,6月20日起舉辦的2025包頭首屆青島啤酒嘉年華,更是實現人流量18.94萬人次。街區運營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約112.3萬人次,街區內消費約419.46萬元,帶動消費3180.07萬元。
隨著這片承載著老包頭發展記憶的土地煥然新生,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以獨具特色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座承載著走西口精神的街區,正以歷史為魂、以文化為脈,為包頭打造出一張獨具魅力的文旅新名片,讓人們在青磚灰瓦間觸摸西口古道的歲月溫度,在市井煙火中感受老包頭的生機與活力。(張雪冬、趙夢月、苗陽、孟佳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