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沃野筑“糧倉” 年豐好風光

——內蒙古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實踐

2025年09月23日09:5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9月,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彩色稻田畫扮靚金秋。海航 攝

9月,突泉縣圓蔥豐收,農戶臉上洋溢著喜悅。 曾令剛 攝

  金秋九月,呼倫貝爾農墾的大豆豐收了。9月17日,大興安嶺扎蘭河農牧場分公司第二連(隊)工人正在運糧車上平整糧堆。 於穎 攝

9月16日,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上庫力農場小麥開鐮收割。記者 李新軍攝

  秋風起,豐收至!眼下,內蒙古廣袤的田野間農機轟鳴,農民忙碌,豐收的願景變為豐收的實景,沃野田疇共享喜悅。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8個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有北疆“糧倉”美稱。2024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多年來,內蒙古堅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筑牢豐產根基,智慧科技賦能為農業插上騰飛翅膀,種好“塞外糧”豐盛“中國碗”。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2025年9月23日是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樣一個豐收的季節,《鄉村振興》版推出特別策劃,請跟隨記者的腳步,看內蒙古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鋪展出的北疆豐收畫卷。

  河套平原,飽滿的小麥早已顆粒歸倉,奏響收獲的樂章﹔興安嶺下,稻田已換上金黃的盛裝,醞釀著豐收的味道﹔黑土地上,大型機械有序穿梭,在廣袤田野間繪就高效耕作新圖景……金秋時節,內蒙古大地處處洋溢著糧豐農穩的蓬勃氣息。

  2024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首次邁上800億斤“新台階”,達到820.1億斤,居全國第六位。2025年,全區總播種、糧食播種、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預計實現“三增”,為全年糧食豐收筑牢根基……內蒙古持續從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發力,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多“內蒙古力量”。

  提產量,為糧食安全“添底氣”

  眼下,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的水稻迎來了成熟期。

  收割、脫粒、入儲……在好力保鎮古廟村的稻田裡,幾台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隨著機械的轟鳴聲,金黃的谷粒順著傳送帶涌入機頂的儲糧倉。“我今年種了260畝地,種的是早熟品種,預計每畝產量在1400斤左右。”古廟村水稻種植戶吳敵說。

  過去,新米要想搶“鮮”上市需要舍棄一定的飽滿度。如今,隨著稻種培育優選、科技種田和水肥精細化管理,稻米飽滿度一年比一年好,價格也更高了。

  作為興安盟優質水稻的主產區,好力保鎮依托優質的水土資源和成熟的種植技術,不斷優化水稻品種,提升稻米品質。今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7萬余畝,水稻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好力保鎮的水稻豐收圖景,正是內蒙古糧食生產穩中有進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內蒙古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廣良種良法、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等舉措,持續穩定糧食產能。

  春耕備耕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首戰,更是全年糧食豐產的基礎。今年春耕備耕之際,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動,進一步抓好政策宣傳,釋放重農抓糧積極信號。內蒙古提早下達綠色高產高效、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小麥“一噴三防”等種植業惠農資金,發布玉米大豆馬鈴薯生產者補貼、耕地輪作補助等支持糧食生產政策清單,穩定農民種糧收益,調動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

  同時,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持續做好技術服務。全區組建11個自治區級專家組,新建404人的單產提升專家庫,加強與7位院士和專家團隊深度合作,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人才支撐。今年,內蒙古還發布了19項種植業主推技術、60個農作物主推品種、征集了50條大面積單產提升宣傳標語等信息,實現單產提升國家整建制推進縣和自治區重點旗縣全覆蓋。

  今年,全區開展了“建設1000萬畝單產提升示范區、輻射帶動‘噸糧田’達到1000萬畝左右”大面積單產提升“兩個一千”行動。自治區農牧廳在全國首次出台《高質量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穩定糧食增產的若干措施》政策措施,從“增產、增收、增效”等三個方面,推出16類41項舉措﹔各地倒排工期、挂圖作戰。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內蒙古糧食播種面積多年保持在1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從2022年的780.1億斤增至2024年的820.1億斤,糧食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為“中國飯碗”裝更多“內蒙古糧”。“肉庫”更加充實,肉類總產量從2022年的277.8萬噸增至2024年的300.8萬噸,羊肉、牛肉產量居全國第一,每年向區外調出肉類150萬噸以上。“奶罐”端得更穩,全區牛奶產量由2022年的733.8萬噸增至2024年的776.7萬噸,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規模以上乳制品產量461.9萬噸,連續3年保持全國第一。

  穩根基,給糧食生產“攢后勁”

  金秋時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蠻會鎮紅旗村的7000多畝高標准農田裡,飽滿的葵花盤迎著陽光微微頷首。

  “以前最怕秋雨多,水在地裡退不出去,葵花根就泡爛了,整株整株地死。你看現在這葵花盤,又大又實,籽粒也飽滿,今年收成差不了。”捧起沉甸甸的葵花盤,村民常友明滿眼欣喜。

  近年來,紅旗村統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節水控水等各項試驗示范工作。從地頭的小排溝到村裡的支溝,再到連接總排干的干溝,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讓積水“有處可去”。

  高標准農田建設補上了灌排設施不足的短板,增強了農田的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同時,農田從原來的小塊變成了大塊,再配合北斗導航播種、水肥一體化和玉米密植技術,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量也穩步提升。

  高標准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巴彥淖爾市圍繞田塊整治、地力提升、灌溉設施、道路工程、防護林網等內容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計劃2027年將灌區內符合條件的739.3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為促進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基礎。

  藏糧於地,讓北疆“糧倉”越來越穩固,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內蒙古著力抓好“一塊田、兩塊地”,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157萬畝,逐步讓以往不宜耕作的“巴掌田”“陡坡地”變成宜機宜耕、穩產高產的“整片田”,力爭到2032年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同時,做好黑土地保護和鹽鹼地治理兩篇“文章”,通過精准施策,既守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又激活鹽鹼地的生產潛力,全方位提升耕地質量與利用效率,夯實農業發展的土地根基。

  糧食生產的出路在科技。增加科技投入、強化科技推廣、加大科技培訓……如今,以科技賦能糧食生產的理念,已成為內蒙古踐行藏糧於技戰略的廣泛共識。

  近年來,內蒙古加強農牧業基礎研究和前瞻布局,密切結合市場需求和重點領域,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讓優勢更優、強項更強。目前,全區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為把農牧業打造成現代化大產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一粒良種,千粒好糧。內蒙古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在“育”和“繁”上下功夫,建立聯合攻關和科企合作機制,推進實施12個“育種聯合攻關”項目。同時,用好60個“看禾選種”平台和102個“科技小院”平台,推動優良品種進場入戶。

  在筑牢種業根基的同時,內蒙古同步發力提升農牧業綠色發展水平,打出農牧業生產方式綠色升級“組合拳”。

  2023年以來,在全區開展農業節水增效行動,新建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92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777萬畝。在黃灌區,推廣直濾滴灌等技術146萬畝﹔在地下水超採區,推進管灌改滴灌201萬畝﹔在旱作區,新建集雨設施灌溉面積12萬畝,節水高效農業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內蒙古還實施畜禽糞污整縣利用推進項目,推廣糞污就近就地還田利用模式,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2.5%。

  強機制,讓北疆“糧倉”更穩固

  扎賚特旗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標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有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單打獨斗”的農戶轉變為“抱團發展”的產業參與者。

  依托達拉特旗萬稻糧水稻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昭君鎮沙圪堵村水稻種植面積規模逐年擴大,從水稻的稻苗培育、種植指導、收割儲藏、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全程經營管理,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土默特左旗年年有余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加強種子供給、農資配送、田間管理、糧食烘干、收儲等環節服務帶動當地種植業規模化發展,以“全鏈條服務”為抓手,串聯起農業生產各關鍵環節,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

  ……

  從一域到全局,“田保姆”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社會化服務由“耕、種、防、收”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后拓展延伸,促進農業節本增效,不僅讓農戶省心省力,更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中,激發土地產出潛能。

  重良制、善經營,農牧業生產更高效。目前,內蒙古針對烘干、保鮮、倉儲、冷鏈等薄弱環節,培育提供產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2.8萬個、運銷服務為主的合作社3816個、加工服務為主的合作社3009個。圍繞乳、肉、草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社會化服務向養殖業領域拓展,在47個牛羊養殖大縣(旗)推廣“1+N”訂單式、“公司+農戶”打包式、“診療+防疫”拓展式和“病死畜處理+有機肥生產+動物防疫”三位一體式4種獸醫社會化服務模式,更好滿足小農牧戶多元化服務需求。

  同時,通過強化機制體制,提升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效益。內蒙古積極招引外來企業,定向引進頭部企業、鏈主企業落戶內蒙古,帶動農牧全產業鏈發展。還制定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培育壯大農副食品加工業行動方案(2025—2027年)》,落實“精深加工9條”政策措施,將發展農畜產品加工作為自治區10大產業集群之一重點推進。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從良種良技的迭代、經營體制的革新到田壟間的豐收喜悅,內蒙古在廣袤田野間書寫出糧倉充盈的答卷,讓“中國飯碗”盛滿“內蒙古糧”的底氣更足。(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