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穿沙公路:生動詮釋“以路治沙”最優解

九月的庫布其沙漠,色彩斑斕、活潑靈動。金色的沙丘與茫茫光伏藍海交織,湛藍的湖泊與綠意盎然的鎖邊林呼應,十大孔兌穿沙而過,一條條穿沙公路如動脈般延伸交錯……昔日的“死亡之海”,如今重現生機。
“太震撼了!”“真是綠色奇跡!”“庫布其治沙經驗值得全世界學習!”……
9月16日,在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嘉賓實地觀摩了鄂爾多斯市在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果,一路上聽到的都是誠摯的贊嘆和不可思議的感慨。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以路治沙”示范區現場,大家又被在沙漠裡修路治沙的獨特思路所折服,紛紛為中國全面系統的治沙智慧而點贊。
從空中俯瞰“以路治沙”示范區,一條黑色又筆直的柏油穿沙公路將浩瀚的沙漠一分兩半,公路兩旁用沙柳栽植鋪設的100米寬的網格沙障將流動的黃沙牢牢鎖住。沙障內種植檸條、羊柴等鄉土灌木,沙障外圍不遠處新的光伏治沙項目正在建設,與沙障一同形成堅實的綠色護路屏障。
這條位於達拉特旗昭君鎮和恩格貝鎮的巴音至蒲圪卜穿沙公路,全長16.8公裡,於2025年5月建成通車,實施沙障固沙1270畝,光伏項目裝機達180萬千瓦,將公路建設、防沙治沙及新能源產業同步推進,在公路兩側形成兩道擴展延伸的綠色生態長廊。
“傳統的思路是先治沙、后修路,而庫布其的創新在於為修路而治沙,以修路促治沙。”在“以路治沙”示范區現場,達拉特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張偉雄向嘉賓介紹庫布其沙漠“以路治沙”經驗。
“‘以路治沙’是鄂爾多斯多年在荒漠化治理實踐中被証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沙漠裡修建公路,一方面是為運送治沙必需的人員和物資,解決在沙漠腹地人難進、料難運的問題﹔另一方面,修建公路能將沙漠‘切割’成塊,化整為零,有利於治沙從邊緣向縱深推進。”
鄂爾多斯是率先探索“以路治沙”模式的地區之一,早在1999年,內蒙古首條穿沙公路——錫烏公路實現通車,長115公裡的穿沙公路縱貫庫布其沙漠南北,治理流動沙丘100多萬畝,探索出一條“路通沙止”的生態治理新路徑,開辟了“以路治沙、分割治理”的先河。
自“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開展以來,鄂爾多斯市緊抓政策機遇,將治沙與修路同步推進,通過科學規劃公路路網,將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三北”工程重點項目建設有機結合,形成了以路劃區、路定沙阻、路進沙退、路通業興的治理發展格局。截至目前,鄂爾多斯市已搭建起“主線貫通、支線連通”的治沙路網,累計建成穿沙公路總裡程4247公裡,推動生態治沙面積約433萬畝。其中,杭錦旗穿沙公路治理經驗被寫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典型案例。
目前,處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達拉特旗已建成穿沙公路544公裡,直接推動生態治沙面積約48.9萬畝。今年,規劃“以路治沙”公路建設項目55公裡,到2030年,新增穿沙公路185公裡,結合外圍光伏治沙,將構建起生態治理與綠色能源融合發展新格局,“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願景將變為致富興業的實景。
翻開鄂爾多斯市穿沙公路路網示意圖,一條條長短不一的國道、省道、縣道在庫布其沙漠裡縱橫交織,成為生態治理、興業富民的“綠色動脈”。在沙漠裡修建公路,不僅有防沙治沙的生態意義,還有打通經濟命脈、激活區域發展的經濟意義,是一項具有戰略眼光的綜合性工程。“以路治沙”模式生動詮釋了從“人進沙退”到“人沙和諧”的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的典范之作,創造了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的新奇跡,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治沙的智慧和決心。(記者 郝雪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