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刺繡:彩線指尖躍動,繡出五彩“致富路”

人民網巴彥淖爾8月10日電 (富麗娟、實習生秦語睿)8月9日晚,“北疆拾遺 生生不息”2025年內蒙古非遺購物月暨第二十二屆河套文化藝術節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黃河灣步行街開幕。在非遺文創市集上,烏拉特刺繡以其獨特的工藝魅力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這一源自草原深處的傳統技藝,正通過創新傳承模式,成為當地婦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烏拉特刺繡是蒙古族民間手工藝的重要代表,這一技藝源自能工巧匠輩出的烏拉特部落。該部落於360多年前自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至烏拉特草原,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勤勞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通過一針一線的刺繡技藝,既展現了草原兒女的深厚情懷,也傳承著民族文化的精髓。
烏拉特刺繡於2018年公布為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我國北疆非遺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工藝體系融合了繪畫、剪紙、捻線、刺繡等多種傳統技藝。據烏拉特刺繡傳承人娜仁高娃介紹,“烏拉特刺繡的靈魂在‘梳針’,要讓手指、眼睛、心三位一體。”繡制時,繡娘需將絲線分梳成細縷,通過分層疊加的針法使圖案呈現出立體浮雕效果。這種工藝使繡品紋樣層次分明,動物花卉等傳統圖案尤其顯得生動鮮活。
非遺文創市集現場,烏拉特刺繡旗級代表性傳承人朝莫日樂格、烏蘭娜布其等人現場展示了精湛的刺繡技藝,飛針走線間盡顯非遺魅力。一位帶著孩子參觀的市民贊嘆道:“看著繡娘們指尖躍動的彩線,就像看到了草原上的彩虹活了起來。”
在色彩運用上,烏拉特刺繡使用草原民族特有的配色體系,多以藍、白、紅、綠為主色調,象征藍天、白雲、火焰和草原。傳統圖案多取材於自然景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2021年,非遺傳承人娜仁高娃創辦“指間藝”手工藝專業合作社,后又成立了相關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為這項古老技藝注入了新的生機。目前合作社已吸納39名繡娘,其中大部分繡娘為當地牧民婦女和陪讀媽媽。這些原本以放牧或家務為主的婦女,通過系統培訓掌握了刺繡技藝,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
面對市場需求變化,烏拉特刺繡正在經歷創新性發展。傳統繡品以服飾裝飾、家居用品為主,現在開發出了刺繡胸針、文創挂件等新產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繡娘們將銀飾鏨刻技藝與刺繡結合,並嘗試用3D打印技術將傳統紋樣數字化,使古老工藝煥發現代活力。
在機械化生產日益普及的今天,烏拉特刺繡依然堅守著手工制作的溫度。這一針一線間,不僅彰顯著手工刺繡魅力,更編織著農牧民走向富裕的希望。隨著非遺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市場需求的多元化,這項古老技藝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