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聯動機制助力興安盟防汛工作精准高效

入汛以來,多輪強降雨過程接踵而至,興安盟防汛形勢嚴峻復雜。截至7月底,興安盟平均降水量達296.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5.1%。興安盟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興安盟防汛辦)以“七下八上”關鍵期為重點,創新建立“1263”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組織多部門迅速行動,打出防汛“組合拳”,通過健全機制、精准預警、嚴抓落實,多維度構建全鏈條防御體系,筑牢夏季防汛安全屏障。
“1263”機制即:提前12小時將強降水(大於50毫米)落區預報至旗縣市,提前6小時、3小時預報強降水(大於50毫米)落區精細到蘇木鄉鎮。並通過微信、短信、氣象“12379”等渠道直達防汛責任人,實現“早預警、早響應”。同步建立四級聯動防范應對機制,針對不同預報時長和預警級別,分級明確盟、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四級責任單位的會商研判、調度檢查、隱患排查、轉移避險等具體措施,實現“預報—預警—響應—處置”閉環管理。同時,明確氣象、水利等部門“叫應”責任,規范點對點調度流程。
在“1263”機制牽引下,防汛責任體系不斷健全。興安盟防汛辦提前印發工作要點,調整組織機構,公布各級防汛責任人名單,明確各級領導“包保”責任和337處風險點位責任人,圍繞“轉移誰、誰組織、何時轉、轉到哪、如何管理”五個關鍵環節,確保責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而防汛措施的落地見效,離不開嚴格值守與高效調度。興安盟防汛辦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值守,累計上報各類信息120條,確保汛情、險情第一時間處置。建立“六問”調度機制,針對旗縣市、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從預警接收、汛情災情、響應措施、責任落實、人員轉移等方面細化調度內容,推動防汛工作精准高效落地,形成責任閉環。
精准預警是防汛工作的重要一環。入汛以來,興安盟防汛辦組織開展防汛會商52次,精准預測區域性暴雨過程5次,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發布預警信息1.37萬條,預警信息直達嘎查村,覆蓋率達98%以上。依托預警信息,全盟防汛工作也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對9類災害類別337處防汛風險點位開展全面摸排,各行業部門協同發力,針對發現的104項問題全部整改到位,形成“拉網式排查、清單化整治、動態化銷號”的閉環機制。
除了精准預警和主動防控,應急准備也在持續加強。全盟組建62支共2873人的搶險隊伍,儲備編織袋、鉛絲、排澇水泵等84類防汛物資,同時開展山洪災害防御演練,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防汛工作在實戰中得到了有效檢驗,“1263”機制有效發揮作用。7月18日至19日、28日至29日兩次強降雨過程中,興安盟防汛辦及時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點對點發出具體措施要求。旗、鄉、村三級責任人赴一線指揮調度、應急處置。年初以來,累計妥善轉移安置受威脅群眾65人,無人員傷亡。
在做好各項防御工作的同時,提升群眾避險意識和自救能力也至關重要。盟旗兩級防汛辦及成員單位以“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宣傳周”為載體,開展線下宣傳72場次、線上宣傳105次,發放手冊13.5萬份,發布預警信息152次。(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孫新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全區教育系統再部署暑期安全工作
- 8月4日,自治區教育廳召開視頻會議,對全區教育系統暑期安全工作進行再調度再部署。 會議要求,各地各校要緊盯關鍵,分類施治,做好各項安全工作﹔要全面開展全區教育系統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緊盯消防、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校舍設施等重點領域,全面排查關鍵環節風險隱患,建立健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台賬,做到閉環處置﹔要抓嚴高校實踐教學管理,嚴格落實高等院校、實習單位雙重安全指導責任,強化實習基地安全准入,開展學生實習實踐安全培訓等﹔要抓實“校園餐”專項整治,組織開展為期3個月的民辦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強化食材採購源頭管控、加工制作過程監管、監控食品添加劑使用﹔要協同抓好防溺水工作,嚴格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充分發揮預防學生溺水工作機制,對轄區水域安全隱患開展“拉網式”排查,確保重點水域“有人巡、有人管、有人防”﹔要家校社協同開展交通安全教育,重點引導家長關注未成年人違規騎行、隨意橫穿馬路、乘坐非法營運車輛等問題﹔要抓好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嚴格落實“雙減”政策,堅決杜絕中小學生違規補課、提前開學等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同時要做好校外培訓安全監管工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