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河套灌區數字賦能實現科學精准調度

2025年08月06日09:1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8月4日,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總干渠分中心第二樞紐所水量調度室內,高級工程師丁保華滑動手機屏幕,灌區各處水情實時視頻清晰呈現。

  “1996年剛參加工作時,得靠人工看水尺讀數、跑腿記錄。現在方便多了,數據自動採集保存,灌溉調控、工程維護效率大幅提升。”丁保華感慨道。河套灌區依賴人工傳遞水情信息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依托信息化建設,這裡實現了水情實時精准監測與科學調度。

  作為河套灌區輸水“大動脈”的總干渠,是黃河流域輸水流量最大的人工干渠,被當地百姓譽為“二黃河”。它不僅是灌區體系的核心輸水通道與智慧化管理中樞,更承擔著水資源調配、工程安全與生態保護的重任。河套灌區也因此成為我國最古老的三大特大型灌區之一及亞洲最大的一首制引水灌區。

  “上游取多少水,下游澆多少地,關鍵在於科學的用水調配。如今,灌區實現了當日水情通報、數據交換和計劃傳達,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調度管理能力顯著提升。”第二樞紐所所長王震介紹道。

  總干渠沿線,歷史與現代交融。其第二節制閘下的永濟干渠,原名“纏金渠”,開鑿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1961年總干渠第二分水樞紐建成后,轉由樞紐進水閘供水。如今,這條全長約49.4公裡、最大引水流量93立方米每秒的干渠,擔負著臨河地區146.72萬畝土地的灌溉重任。

  作為內蒙古“節水行動”重點工程,總干渠正經歷深刻的數字化蝶變。通過信息化系統,灌區實現了水資源供需預測、輸配水仿真推演,有效提升了灌溉水利用效率﹔智能監測網絡實時採集水質水量數據,為生態補水與修復提供科學支撐。其智能化調度模式,為全區乃至黃河流域提供了“數字節水”的示范經驗。

  為響應國家重大戰略和水利部規劃要求,河套灌區積極推動數字孿生灌區建設,並於2022年12月納入水利部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名單。

  近年來,總干渠分中心精准匹配不同閘口灌溉需求,推進渠道計量監測全覆蓋,引入智能監測設備動態監控用水。精准調度與技術升級雙輪驅動,正助力河套灌區實現農業節水增效與農田供水安全的雙贏目標,為“天賦河套”品牌建設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記者 薄金鳳 通訊員 田冬梅)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1263”聯動機制助力興安盟防汛工作精准高效
  入汛以來,多輪強降雨過程接踵而至,興安盟防汛形勢嚴峻復雜。截至7月底,興安盟平均降水量達296.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5.1%。…
全區教育系統再部署暑期安全工作
  8月4日,自治區教育廳召開視頻會議,對全區教育系統暑期安全工作進行再調度再部署。 會議要求,各地各校要緊盯關鍵,分類施治,做好各項安全工作﹔要全面開展全區教育系統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緊盯消防、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校舍設施等重點領域,全面排查關鍵環節風險隱患,建立健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台賬,做到閉環處置﹔要抓嚴高校實踐教學管理,嚴格落實高等院校、實習單位雙重安全指導責任,強化實習基地安全准入,開展學生實習實踐安全培訓等﹔要抓實“校園餐”專項整治,組織開展為期3個月的民辦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強化食材採購源頭管控、加工制作過程監管、監控食品添加劑使用﹔要協同抓好防溺水工作,嚴格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充分發揮預防學生溺水工作機制,對轄區水域安全隱患開展“拉網式”排查,確保重點水域“有人巡、有人管、有人防”﹔要家校社協同開展交通安全教育,重點引導家長關注未成年人違規騎行、隨意橫穿馬路、乘坐非法營運車輛等問題﹔要抓好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嚴格落實“雙減”政策,堅決杜絕中小學生違規補課、提前開學等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同時要做好校外培訓安全監管工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