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藏期延長75天,腐損率由40%降到5%以下
每年出口近千萬斤的農家果解鎖“超長待機”新密碼

眼下,通遼市30余萬畝塞外紅蘋果正值夏季管理的關鍵時期,廣大果農迎來好消息:由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聯合研發創新構建的“精准採收+智能氣調+生物保鮮”技術體系已於近日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鑒定。該技術體系成功突破多項技術壁壘,解決了塞外紅蘋果採后易腐、貨架期短的行業痛點,打破了產業發展的瓶頸。
塞外紅蘋果又稱雞心果,是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歷時20余年選育而成的抗寒、耐旱、豐產性好且果實品質優良的小蘋果新品種。該品種的成功選育,不僅填補了內蒙古地區蘋果品種自主研發領域的空白,也豐富了我國北方寒地蘋果品種資源,現已成為我國北方優質特色蘋果基地建設的首選樹種。2022年,塞外紅蘋果獲得國際森林認証認可計劃PEFC標識,拿到了銷往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市場的“綠色通行証”。
通遼市利用塞外紅蘋果抗旱、耐寒的優良特性,將其作為科爾沁沙地治理的首選經濟林品種,使昔日沙坨地變成綠色果園。目前,全市塞外紅蘋果種植面積達30余萬畝,部分果園進入豐產期。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市鮮果產量1.4億斤,果農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果品不僅遠銷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近年來每年還有近千萬斤果品出口東南亞等地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優勢,帶動新疆等地引種試栽,全國種植面積近百萬畝。
在廣受歡迎的同時,塞外紅蘋果也因採后保鮮技術要求高,面臨著果實採后品質劣變嚴重、生理病害頻發、腐損率高、貨架期短等問題。
“精准採收+智能氣調+生物保鮮”技術體系,在反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塞外紅蘋果長期貯藏和長距離運輸最適宜的採收標准﹔根據塞外紅蘋果採后生理特性,通過精准控制貯藏溫度、濕度、氣體等貯藏條件,量身定制最適宜的貯藏氣體環境參數,達到延長貯藏時間的目標。同時,通過生物技術手段,抑制塞外紅蘋果採后腐損,保持果實品質並延長貨架期。在評審鑒定會上,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在科技賦能下,塞外紅蘋果貯藏保鮮效果顯著提升。試驗數據顯示,採用該技術后,蘋果貯藏期由原來的45天延長至120天左右,腐損率由原來的40%降到5%以下,貨架供應期延長了7—10天。同時,果實硬度、糖酸比等關鍵品質指標也得到良好的保持,每公斤果品平均增值2元。”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寶俠說。目前,這一創新技術已在通遼市主產區落地示范推廣,近三年累計推廣應用達2.12萬噸,產生了顯著經濟與社會效益。
“2025年通遼市塞外紅蘋果預計年產鮮果可達4億斤,加速這一成果的推廣應用,不僅造福廣大果農,還將為推動林果產業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王寶俠說。(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