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赤峰市林西縣:“一塊田”裡的增收密碼

2025年06月24日16:09 |
小字號

細雨初霽的六月,林西縣十二吐鄉巴吉溝村的旱坡地喝飽了雨水,連片的秧苗仿佛一夜之間舒展開了筋骨,在坡地上鋪開一層鮮亮潤澤的綠綢。巴吉溝村村民康永明蹲在地頭,指尖拂過沒過腳踝的谷子苗,嫩綠的葉片綴著晶瑩的水珠。“十年不遇的好雨水啊!”他輕輕撫摸著挺拔的谷苗。“可要沒咱村這‘一村一塊田’的種法,再好的雨水也澆不透東一塊西一塊的碎地皮。”

巴吉溝村”五化引領·統種共富“萬畝雜糧種植基地

巴吉溝村”五化引領·統種共富“萬畝雜糧種植基地

順著康永明的視線望去,連片谷田像綠色絨毯鋪展到天邊。村黨總支書記王志民指著田間新修的機耕道說:“碎田變整田,大型農機施展得開,這才是旱坡地的出路。”

通過“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巴吉溝村整合了分散的土地,183戶村民當起“甩手掌櫃”,60余人就近務工,還成為土地流轉有租金,農機合作社務工拿薪金的“雙薪農民”。

“通過黨組織領辦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農機社會化服務隊,今年耕種我們統一調度了44個農機手,56台(套)農機,播種效率翻了一番。”王志民彎腰抓起把泥土,“小田變大田,大伙兒都嘗到了規模化種植的甜頭。”

說話間,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駕駛著農機,穿梭在連片的田壟間。藥霧噴洒而出,在青綠的稻浪上籠起一層薄薄的白霧。

規模化帶來的不僅是效率。“統一採購的農資質高價優,畝均成本降了百來塊。”正在給谷苗追肥的村民劉志明直起腰,語氣輕鬆。“以前自家三畝地打藥得忙活兩天,現在機械半天全搞定!”更讓村民安心的是穩穩的收益預期,村裡早早公示了今年雜糧的保底收購價。“簽了訂單,心裡就踏實了,”劉志明笑著說,“市場價高咱隨行就市,價低有保底托著。”

巴吉溝村的生動實踐,正是十二吐鄉以“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產業化、品牌化”為引領,打造現代農業的縮影。如今,以巴吉溝“五化引領”萬畝雜糧種植示范基地為核心,一幅更宏大的藍圖正在全鄉鋪展——輻射全鄉的5萬畝綠色原糧種植基地。

這片希望的田野,正致力於種植更多綠色、優質的農產品。通過積極申請“綠色、有機、無公害”及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証,聚力打造如“林西蕎面”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

產業鏈的延伸,讓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自從村裡建了秸稈加工廠,大部分秸稈都能利用起來。”王志民抓起把粉碎的秸稈介紹,“如今加工廠按畝回收,每畝增收30多元不說,環境也清爽了。”這僅僅是產業化增值的一環。

除了燃燒顆粒,玉米秸稈、谷秸等經粉碎去土、去膜后還能加工成飼草顆粒,成為牛羊養殖的優質飼料,成功打通“農田—飼料廠—養殖場”的綠色閉環,還讓每噸秸稈價值躍升至1000元以上。不僅讓秸稈從“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更串起一條完整的“種-養-肥-產”四環相扣的模式,讓農業資源在循環中增值,讓鄉村產業在綠色中振興。

隨著綠色原糧基地的壯大和品牌價值的提升,十二吐鄉的產業結構正不斷優化,農產品的附加值持續提高。從巴吉溝出發,連片的高標准農田、高效的農機作業、統一的生產標准、延伸的加工鏈條和響亮的農產品品牌,正匯聚成強大的力量,讓昔日的旱坡地真正端穩了“金飯碗”,為全鄉的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王雅琪)

來源:林西縣委宣傳部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