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推動生態治理向“大生態”轉型升級
6月5日,在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局的監控室,工作人員緊盯著大屏幕,三維地圖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流覆蓋呼倫貝爾全域。依托這些實時數據,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局聯合陳巴爾虎旗分局,對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反饋的重點監測排污企業展開突擊檢查,執法人員操控無人機對企業廠區及排污口進行航拍取証。這一場景,正是呼倫貝爾市以科技創新驅動生態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縮影。
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呼倫貝爾擁有12.6萬平方公裡森林、10萬平方公裡草原、2萬平方公裡濕地、500多個湖泊、3000多條河流等豐富的生態資源。守護好這片綠色家底,是呼倫貝爾市踐行生態保護使命的核心任務。
摸清生態家底是科學治理的基礎。該市整合56類4100條生態數據,構建起覆蓋“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生態一張圖”體系。通過將121個環境風險點、237個環境敏感點、378個問題清單、212家排污單位信息、4940塊耕地排查數據的平台系統導入,為生態治理提供了細致的數據支撐。
為確保生態監管無死角,呼倫貝爾市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監管“一張網”。通過整合入河排污口、呼倫湖保護區、應急防火等280個視頻監控設備,將更多自然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地、生物多樣性富集區等敏感區域納入監控網絡。同時,打通市、旗、蘇木(鄉鎮)生態環境三級執法網絡,建立毀林毀草、草原過牧、生態損害賠償等領域聯合執法機制。今年以來,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借助“雙隨機、一公開”平台抽查企業75家,依托綜合指揮平台實現全流程辦理,大幅提升執法效能。
此外,呼倫貝爾市統籌森林草原、大氣水環境等24項生態監測內容,實現生態保護、監管、修復及環境質量監測的全方位覆蓋。通過推動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等跨部門數據協同,實現數據深度融合,為科學決策提供精准支撐,推動生態治理向“大生態”轉型升級。(記者 李可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扎實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
- 2025年,北疆大地,能源領域捷報頻傳: 3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申報的13處煤炭產能儲備項目經國家能源局正式審核通過,內蒙古煤炭應急保供能力再增強﹔ 4月,河套盆地主力油田巴彥、吉蘭泰兩大油田原油累計產量突破400萬噸,內蒙古原油供應保障能力再提升﹔ 5月,烏蘭察布市境內的察右前旗—化德輸氣管道項目獲得核准批復,內蒙古“全區一張網”建設再提速﹔ 6月,內蒙古“沙戈荒”大基地配套的首條外送通道——蒙西至京津冀直流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順利簽訂,內蒙古綠電外送“朋友圈”再擴圍…… 堅持煤電油氣風光並舉、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協同融合互補,今年以來,內蒙古統籌能源生產能力和應急儲備能力,不斷優化能源供給方式、結構和布局,穩步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1-4月,全區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的貢獻率達52.4%,較一季度提高0.7個百分點,能源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