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新時代的街道大管家

——記自治區先進工作者、包頭市昆都侖區市府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高丹

2025年06月08日08:3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4月24日,在聚光燈下剛剛接過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榮譽証書的包頭市昆都侖區市府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高丹,一走出會場,手機便“嗡嗡”地震動起來。“高書記,喜上加喜啊,咱們的非遺工坊4月首次實現了保本,按現在的接單量來看,5月會實現盈利。”非遺工坊的負責人趙麗麗給高丹發來微信道喜。

  “高書記,勞動節過后,我去看你,參觀一下你們的‘非遺八件套’。”記者走過去打招呼。

  “好,一言為定!”高丹的眼睛亮亮的。

  5月6日,記者如期赴約。隔著辦公室的門,聽見高丹正在打電話。“王主任,聽說有一些辦公桌椅要調配,一定要給我們調配幾套啊。我們轄區廣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剛剛完成改擴建,缺點兒辦公設備,便民服務中心還想為群眾配一台打印機……”

  高丹挂斷電話,對記者說:“見笑啦,街道工作就是這樣,像個管家一樣,既要積極向上面爭取資金,更要懂得精打細算,四處‘化緣’的事情很常見……”

  隨著交談的不斷深入,一個會“化緣”又有人緣的管家形象漸次清晰起來。

  2020年,時任市府東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副主任(主持全面行政工作)的高丹一直想打造符合轄區街道特色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品牌。為此,她跑到包鋼房產處“化緣”,經過幾番協商,2023年,她成功將一處200余平方米的閑置用房爭取回來,用作居民乒乓球室和辦社區微工廠的廠房,並於同年夏天與旗袍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趙麗麗達成了共識。

  “廠房給您免費使用,我們一邊傳承非遺技藝,一邊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您免費教授他們技藝,等學員學成了,願意留下的,您得給發工資啊。”高丹記得,當時她這樣對趙麗麗說。

  2023年,市府東路街道辦事處的“非遺八件套”之一的非遺工坊轟轟烈烈地辦了起來。包邊、盤扣、歸拔……學徒們從最初連縫紉機都不會踩,到現在可以獨立完成整個流程的制作。寶媽、失業者、00后……學徒從之前平均年齡45歲到現在最小的隻有18歲。

  在之后的時間裡,以非遺工坊為基礎,高丹在轄區建成了韻啟非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構建起非遺名家、非遺課堂、非遺展館、非遺市集、非遺社團、非遺交流、非遺工坊、非遺文創“非遺八件套”的傳承與開發鏈條。先后有清華大學師生、台灣青年夏令營等各類研學團體來這裡開展活動150余場次,2萬余名中小學生和黨員干部群眾受益。同時還實施了“春雨工程”,整合多方資源,幫助145名居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就在“非遺八件套”陸續上線的同時,2024年夏天,高丹潛心打造的北疆石榴情社區博物館也正式對外開放。氣勢恢宏的中國共產黨人清廉家風館、底蘊深厚的民族團結進步宣教室與新打造的社區博物館形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陣地,濃濃的文化氣息扑面而來。

  為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介形式,近年來,高丹翻閱了大量歷史文化書籍,整理出包頭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5萬余字,在爭取到昆都侖區委、區政府及包頭市民委的大力支持后,通過民間征集等方式募集到了上百件相關文物,最終建成了社區博物館。

  “建館期間,群眾都特別支持,有的居民把自家的漢磚、清末民初的盤子等‘寶貝’都捐了出來。”高丹說,社區博物館自建成開放以來,共接待過新疆、西藏、廣西、青海等各地交流團體126批次。

  近年來,高丹多方協調推動完成了阿1社區35萬平方米的“三供一業”改造,建成了民族團結文化健身廣場、文化長廊和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為各族群眾安居融居創造了條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集康養驛站、兒童托管、社區食堂、老年大學等多元服務於一體,構建起共事共樂的社區生態閉環。

  對此,社區90歲高齡的獨居老人於秀珍感觸頗深。2024年夏季多雨,於秀珍所住的阿爾丁小區45棟樓東牆外立面受損,50多戶居民家出現了滲水現象。高丹多方求援,最終在區委、區政府的努力下,得到包頭市住建局200萬元的專項資金支持,所有破損牆面和屋頂得到了修繕。於秀珍家因滲水嚴重,高丹還領著工人把老人家的臥室牆壁重新粉刷了一遍。

  “太感謝高書記了,你幫大忙了。我老伴兒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我們家啥樣的老物件對咱社區博物館有用啊?”於秀珍問道。

  高丹緊緊握著於秀珍老人的雙手說:“老人家,保重身體,你們保家衛國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基層深耕多年,高丹始終將群眾冷暖挂在心間,把百姓需求扛在肩頭,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回應期待。(記者 宋阿男 通訊員 雷媛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