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 河套平原與烏蘭布和沙漠接壤邊緣,演繹出一場——

人進沙退的變奏曲

2025年05月19日10:0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烏梁素海。

  5月的河套平原與烏蘭布和沙漠接壤邊緣,縱橫交錯的草方格如金色棋盤,將流動的沙丘牢牢鎖住﹔烏梁素海碧波蕩漾,疣鼻天鵝引頸長鳴,羽翼劃破水面,濺起一串晶瑩的水珠。這片曾經“風卷黃沙漫天舞”的土地,如今正演繹著一場“人進沙退”的動人變奏曲。

  5月17日,位於烏蘭布和沙漠東緣的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舊地村,308防沙林帶守護著萬畝良田。68歲的村黨支部書記田金元帶著村民穿行其間。“這不僅是防風固沙的屏障,更是各族同胞用汗水澆灌的‘同心林’。這些樹,是我們磴口人的‘傳家寶’。”老支書的聲音有些哽咽。

  時光回溯到1950年,第一任縣委書記楊力生帶領各族群眾人背肩扛樹苗,在肆虐的黃沙中建成了一條長308華裡、寬30—100米的大型防沙林帶。如今,新栽種的林帶與308防沙林帶相隔10余米,宛如一對“父子”,共同守護著身后的家園。

  今年是金振雲成為護林員的第39年,他的父親金玉村是原磴口縣防沙林場(現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的第一代護林員。1986年,金振雲也成為一名護林員,擔負起植樹造林、管護林木的職責。

  在劉拐沙頭管護站,金振雲正在泛黃的巡林日志上記錄樹苗長勢,這本日志記錄了他成為護林員39年來的治沙變遷。

  “在樹種選擇上,我們將過去的沙棗、沙柳更換為需水量與蒸發量更小、更適合本地的梭梭、檸條、花棒等耐旱灌木,構建灌木防風固沙林﹔在固沙方式上,通過構建一個個草方格,以網格固沙等工程技術手段鎖住移動沙丘。如今,高壓水打孔植樹造林、冷藏苗避風造林等新技術在磴口縣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造林效率與成功率。這些年,我和同事們完成了308防沙林帶更新改造工程。”金振雲笑容裡帶著自豪。

  “70多年的治沙歷程,也是磴口縣發展的縮影。多年來,全縣群眾不懈努力,持續進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讓茫茫沙海變成了連綿綠洲,這條凝聚三代人心血的綠色長城,如今既是生態屏障,更是發展路徑。”磴口縣防沙治沙局黨組書記韓應聯感嘆道。

  2024年,巴彥淖爾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生態賬本:完成林草生態建設390.545萬畝,其中防沙治沙面積289.38萬畝,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防沙治沙任務。該市扎實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堅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打造烏蘭布和東緣400裡防風固沙帶、巴音溫都爾沙漠百萬畝生態綜合治理等標志性工程。

  烏梁素海的變遷更具說服力。“經監測,今年遷徙來的候鳥要比往年增加許多,包括疣鼻天鵝、灰雁、白鷺、蒼鷺等。目前,灰雁有1萬隻以上,最大的疣鼻天鵝群天鵝數量能達到60至80隻。”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烏梁素海濕地水禽保護科負責人張勇告訴記者。

  “烏梁素海湖區水質保持整體Ⅴ類局部Ⅳ類,水體自淨能力顯著提高,魚類、鳥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生態環境呈現持續向好態勢。”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

  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烏梁素海區域內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和生態旅游、農家樂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已逐步構建起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新型綠色產業發展格局。

  “生態好了,各族群眾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共享生態紅利。”巴彥淖爾市民委副主任李洪感慨道,“下一步,巴彥淖爾市將緊緊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這一重點任務,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著力培育特色產業,穩步促進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變,以‘綠色’厚植發展底色,持續拓寬群眾增收路徑。”(記者 薄金鳳 實習生 張杰)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