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當“風光”遇上“氫能”,會催生怎樣的綠色裂變?

——內蒙古全鏈攻堅打造中國綠氫示范高地觀察

2025年05月19日10:0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儲氫球罐。(企業供圖)

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固態儲氫裝置。記者 王鵬 攝

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展品。記者 王鵬 攝

鄂爾多斯上汽紅岩氫能重卡。(企業供圖)

遠景蒙新集團赤峰零碳氫氨項目。(企業供圖)

  4月28日,敖漢—元寶山綠氫管道項目的核准批復文件正式挂網,一條橫跨赤峰市三旗區、全長85公裡、年輸氫能力21萬噸的綠氫管道藍圖躍然紙上,內蒙古綠氫管道建設再添“新動脈”。

  2024年,內蒙古率先出台全國首個綠氫管道省級規劃,創新構建“一干雙環四出口”管網架構。目前,內蒙古綠氫管道建設和運營已進入常態化管理階段,走在了全國前列。

  而這,只是內蒙古布設綠氫產業棋局的又一關鍵落子。

  氫能,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是能源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綠氫,則是指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通過電解水技術制取的氫氣,是當前全球能源轉型中最清潔的氫能形式。

  坐擁我國四大沙漠和五大風區,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容量均位居全國前列的內蒙古,依托“風光”資源稟賦,正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綠氫生產輸出、氫能裝備制造、綠氫多元應用基地,全鏈條攻堅打造全國綠氫示范高地。目前,內蒙古已批復39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已建成7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規模6萬噸/年,居全國領先地位。

  當“風光”遇上“氫能”,會催生怎樣的綠色裂變?

  一聲號角 搶灘布局新賽道

  2022年,中國氫能產業風口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一聲號角,引發鼓聲轟鳴,全國各地紛紛出台新政、搶灘布局。

  內蒙古是較早聞風而動的省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氫能發展規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合力鋪展氫能產業“一區六基地一走廊”的宏偉藍圖。

  一個示范區——以鄂爾多斯為中心,連同呼和浩特、包頭和烏海等城市群,構建“鄂呼包烏”氫能產業先行示范區。

  六個基地——鄂爾多斯打造全國最大的綠氫生產輸出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燃料電池重卡應用基地﹔呼和浩特打造自治區氫能技術研發基地﹔包頭打造自治區燃料電池重卡生產基地﹔烏海打造自治區工業副產氫生產基地﹔烏蘭察布、巴彥淖爾、阿拉善共同打造蒙西氫能綜合生產基地﹔通遼、赤峰、錫林郭勒共同打造蒙東氫能綜合生產基地。

  一條氫能經濟走廊——到2030年,進一步擴大內蒙古氫能產業覆蓋范圍,將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納入其中,擴大氫能在城際貨運、客運等交通領域應用,建成貫通內蒙古的氫能經濟走廊。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內蒙古要初步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一體化發展的氫能產業集群,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大手筆布局氫能賽道,內蒙古底氣何在?

  內蒙古具有豐富的綠電資源。內蒙古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千瓦、佔全國一半以上,太陽能94億千瓦、約佔全國五分之一,具備規模化開發條件的新能源資源高達10億千瓦。推進大規模綠電制綠氫,可進一步拓寬新能源消納場景。據專家估算,如果10億千瓦的新能源資源全部用來制氫,每年就可以生產4000萬噸綠氫。

  內蒙古具備豐富的應用場景。內蒙古傳統煤炭、冶金、工業等領域每年需要煤制氫(灰氫)超過700萬噸,如果全部用綠氫替代,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5億噸。同時,內蒙古重型柴油機車、礦用重型卡車、礦山機械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可以逐步用氫燃料電池車替代。

  此外,良好的政策環境為內蒙古打造全國綠氫產業示范區保駕護航。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綠氫產業先行區行動方案》出台,部署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風光制氫提質增效行動、擴大綠氫需求行動、基礎設施建設行動、產業鏈強鏈行動“五大行動”,進一步表明了內蒙古要在綠氫產業“走在前、作示范”的決心。

  近日,工信部等3部委聯合印發《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提出將重點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化工、冶金等工業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交通運輸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提升交通運輸綠色燃料生產能力,推動建設一批綠色燃料生產基地,並重點推進綠色燃料在交通領域應用和氫能重卡等新能源運輸裝備的規模化應用。

  “上述兩項政策的出台,將助力內蒙古加快建成綠氫制綠醇、氫冶金、氫電融合等新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綠氫消納規模,為區域清潔能源轉型提供重要支撐。”內蒙古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制儲輸用” 集群發展全鏈條

  提槍、加注、收槍,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聖圓能源風光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加氫站,每隔15分鐘就有一輛氫能重卡在此完成補能。“目前,制氫加氫一體化一期工程已投運,每小時可產綠氫2000標方,日加氫量2000公斤,可滿足60輛氫能重卡的用氫需求。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整體項目投產后,年產綠氫可達5458噸。”內蒙古聖圓能源集團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介紹。

  錨定打造全國綠氫先行示范區目標,內蒙古積極推動綠氫“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

  在上游制氫端,探索“風光氫用”一體化模式,優先開展一批“風光儲氫”“源網荷儲氫”等綠色制氫試點示范項目,推動風光制氫規模化發展。2023年6月29日,我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納日鬆光伏制氫示范項目成功產出第一方綠氫。這個內蒙古首批批復、首個開工、首個產氫的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通過利用採煤回填區建設光伏電站,將綠電輸送至制氫廠區,採用電解水工藝制造氫氣,實現全流程綠色化,可年產1萬噸氫氣、8萬噸氧氣。

  在中游儲運端,氣態、液態和固態三大儲氫技術路線,內蒙古均有布局並不斷取得新進展:世界首條固態低壓儲氫生產線在包頭投運﹔烏蘭察布綠電制氫項目輸送管道納入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內蒙古首個批復的綠氫管道項目達茂旗至包頭市區氫氣長輸管道工程正在辦理開工手續﹔內蒙古氫能儲運工程研究中心在包頭揭牌……

  在下游應用端,綠氫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尤其廣泛。走進鄂爾多斯市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一輛輛紅色氫燃料重卡格外吸睛。“每輛車配10個氫氣瓶,共36kg氫氣,能跑300公裡,也就是正常卡車一天的裡程。與傳統電動汽車相比,氫燃料電池車具備加氫速度快、低溫損耗小、續航裡程長等突出特點。”公司副總經理羅偉介紹。鄂爾多斯現有煤炭中短途運輸車18萬輛、工程卡車15萬輛,氫能應用前景廣闊。

  內蒙古還在探路綠氫更為廣闊的示范應用空間。

  2024年3月,全球最大綠色氫氨項目一期第一階段30萬噸綠色氫氨工程在赤峰市投產。“該項目旨在打造綠氫及應用一體化示范,帶動生物合成、綠色冶金等新工業技術創新,將赤峰當地的綠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工業發展優勢,助力當地加快建設綠色工業體系。”項目負責人介紹。

  今天的內蒙古,已具備年產3800噸固態儲(貯)氫材料、650台(套)電解槽的氫能裝備制造生產能力,綠氫“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初步形成。

  “氫”風勁吹 瞄准核心勇“突圍”

  走進鄂爾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氫”風扑面而來。在零碳氫能產業園示范工程微型沙盤中,綠氫工廠、加氫站、換氫站、氫裝備工廠、燃料電池供電熱聯系統等綠色氫能全產業鏈布局盡收眼底。

  研究院由鄂爾多斯市與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團隊聯合打造,副院長胡文宇介紹:“研究院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將大幅提升氫能領域關鍵技術、關鍵材料、關鍵裝備的創新攻堅能力,助力構建集氫能供應、儲氫運氫、多元應用、產業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體系。”

  基礎研發、應用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在內蒙古氫能產業發展“版圖”上,各大科研院所將產學研深度融合,全鏈挺進。

  在包頭,明陽北方智慧能源研究院氫能研發院士工作站,力爭用3年時間對包頭氫能產業提檔升級,重點對30兆瓦“風光儲氫一體化”實驗項目、九原工業園區2吉瓦風光制氫設備應用場景、“天然氣摻氫”可行性等技術難題開展研究及成果轉化。

  在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低碳示范區,插片式帶壓電解槽及氫舟電解水制氫系統已歷經1萬小時的運行測試,產氫效率和綠電適應性等關鍵指標均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盡管氫能領域創新科研成果持續突破,產業發展展現出廣闊前景,但技術瓶頸與產業痛點仍亟待破解。專家指出,目前,內蒙古綠氫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仍存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部分關鍵核心零部件和基礎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綠氫產業鏈條長、技術難點多,亟須在產業鏈條的各主要環節實現創新突破。

  聚力核心,合力攻堅。2024年以來,內蒙古多次發布氫能領域“揭榜挂帥”項目技術榜單,“可再生能源制氫、制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多項技術上榜。《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也明確在推動氫能關鍵裝備自主可控、制取效率高和長距離大規模安全儲運方向實施科技“突圍”。

  政策加碼,內蒙古綠氫關鍵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國內首個實現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並運用於工業供能的項目——內蒙古華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示范項目點火成功,合作單位內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工業鍋爐用上了摻20%綠氫的天然氣,實現“綠電制綠氫、產業用綠氫”產業循環發展模式。這個項目的成功運行,將有效助力內蒙古綠氫“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

  競逐“氫賽道”,打造“示范田”。全鏈條布局,全集群發展,全場景應用,全方位技術攻堅,這場以綠氫為支點的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著北疆大地的產業格局,也將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可復制的區域發展樣本。(記者 許曉嵐 康麗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