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科技賦能“滴水成金” 黑土地淌出節水“協奏曲”

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的沃野田野間,一場“滴水必爭”的農業變革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耕作方式。走進好力保鎮28萬畝高標准農田,防滲渠道如銀色絲帶縱橫交錯,昔日的“跑冒滴漏”已成往事。通過新建56公裡防滲渠道,該鎮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6躍升至0.8,年節約農業用水25萬立方米。
“節水行動”的浪潮同樣改寫著水稻種植的“水賬”。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的千畝稻田裡,現代化播種機轟鳴而過,稻種精准入土,滴灌帶與降解膜同步鋪設。理事長杜崗指著整齊的田壟介紹:“過去種水稻,水像‘流水賬’嘩嘩淌,現在用上旱作技術,節水2/3,產量卻不減!”
通過“旱直播+降解膜覆蓋+滴灌水肥一體化”模式,當地旱作水稻畝均用水量僅350立方米,畝產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綠色種植的稻米品質更優,市場售價也高出普通大米不少。如今,好力保鎮旱作水稻種植面積已擴展至2000畝,節水與增收的雙重效益吸引更多農戶加入轉型行列。
玉米和大豆田裡的變化同樣令人矚目。初夏時節,萬象“耕”新。巴彥扎拉嘎鄉的田野間機聲轟鳴,淺埋滴灌管鋪設機正穿梭作業,一條條縱橫交錯、排列有序的“水利脈絡”深入黑土地,淺埋滴灌技術正為作物根系精准“投喂”水肥。
“從前大水漫灌,一半水都蒸發了,現在滴灌帶埋在地下,水肥直達根部,苗齊苗壯產量高!”看著長勢喜人的玉米,宏發村種植戶王全德滿臉笑意地感慨道。這項技術通過減少蒸發和徑流損失,灌溉周期延長30%,肥料利用率提升17%,畝均節水200立方米,增產15%以上,真正實現“省水、省肥、增產、增效”的良性循環。
技術落地離不開理念生根。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事業發展中心將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2025年年初已累計開展下鄉指導10余次,覆蓋超1200人次。在鄉村集市上,技術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滴灌帶鋪設技巧﹔網絡平台上,短視頻生動演示水肥一體化操作。許多農戶從“覺得高科技用不起”轉變為“主動上門學技術”,全旗農業用水效率整體提升20%,傳統漫灌模式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初夏的田野上,播種機與滴灌帶鋪設機協同作業,節水技術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正為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綠色動能。在這裡,每一滴水都在精准調控中物盡其用,每一株作物都在科技護航下茁壯成長,一幅節水增收、生態和諧的現代農業畫卷,正在北疆大地徐徐鋪展。(張文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