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韻照山河

海拉爾區城市景觀。照片為資料圖
在祖國北緯49度的遼闊疆域上,呼倫貝爾草原如碧海翻涌,伊敏河與海拉爾河蜿蜒而過,滋養著這片土地的文化根系,也繪就了春草萌發、夏花絢爛、秋葉金黃、冬雪銀裝的四時畫卷。
海拉爾,這座草原上的明珠,既有新石器時代先民留下的細石器遺存,又有清代戍邊古城的歷史回響﹔既有反法西斯戰爭的鐵血記憶,又有文旅融合的現代華章,編織出一幅跨越7000年的文脈長卷。
陽春三月,我們循著哈克遺址的玉璧輝光、呼倫貝爾古城的磚瓦遺韻、反法西斯戰爭紀念園的鋼鐵回響走進海拉爾區,觸摸這座城最深厚的脈搏,感悟北疆文化的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草原文化的璀璨星光
在海拉爾河畔的哈克鎮,一片不起眼的台地靜臥於草原深處。1985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距今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哈克遺址。
海拉爾區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宿振華介紹,哈克遺址是呼倫貝爾地區新石器時代細石器遺址的典型代表,該遺址經過發掘整理,出土文物10000多件,包括精美的玉器、細石器、骨角器、陶片和豐富的墓葬。
考古專家從遺址出土陶片中提取碳沫進行測年,遺址最早的年代為距今7710±40年,並且遺址上層包含有青銅時代、漢代前后、隋唐時期及其之后的文化遺存。
走進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展櫃中溫潤的玉璧折射出原始先民對美的追求,鋒利的石鏃訴說著狩獵時代的智慧鋒芒。特別是那些通體拋光的玉器,既有兩端刃玉錛的精巧工藝,亦有象征身份的玉璧、玉環,印証著“以玉比德”的古老傳統。
呼倫貝爾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趙艷芳介紹,哈克文化是以哈克遺址命名的考古學文化,遺址位於海拉爾河畔草本沼澤濕地的二級台地上。此類遺址在大興安嶺西北側森林地帶逐漸向呼倫貝爾草原過渡的蒙古高原上,面積10萬平方公裡范圍內發現280多處。
細如柳葉的石鏃、溫潤生輝的玉璧、布滿繩紋的陶片,在博物館的射燈下舒展身姿,講述著北方狩獵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專家認為,哈克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細小石器的高超壓制技術,工藝水平達到了中國新石器的頂峰。
哈克文化以細石器為主導,與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同屬新石器時代,不僅填補了北方草原地帶早期文化的空白,更以其鮮明的技術特質與信仰符號,成為連接中原、東北亞與歐亞草原文化的關鍵節點。
商道駝鈴的時光切片
當暮色浸染天際,呼倫貝爾古城的燈籠次第點亮,盡顯古韻悠長。青石板路上,皮雕匠人的敲擊聲與馬頭琴聲悠揚交織,羊肉奶茶的香氣裹挾著俄式列巴的麥香,將300年的商埠記憶揉進市井煙火。
1734年,清雍正帝為鞏固《尼布楚條約》劃定的北部邊疆,下令修建呼倫貝爾城。這座佔地7萬平方米的城池,以“副都統衙門、八大商號”為核心,成為清代黑龍江僅有的兩座邊防城之一。到乾隆年間,晉、冀、魯等地商人“不遠萬裡接踵而來,他們在城內競相購地建房,投資設肆”,鑄就了“巨長城”“隆太號”等商業傳奇,更催生了甘珠爾廟會等草原盛會。
呼倫貝爾城,不僅是軍事要塞,更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商貿重鎮,晉商駝隊載著茶葉與皮貨穿越古道,將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熔鑄成獨特的邊塞風情。
2008年復建的呼倫貝爾古城,以“修舊如舊”重現清代風貌。古城傳統中式建筑與草原風情緊密融合,形成古韻風貌與現代新風相融、人文歷史與生活氣息並存的旅游打卡地。
步入塔日甘呼民族藝術設計工坊,隨處可見充滿民族風情的皮雕作品。皮雕技藝傳承人蘇力德憑借卓越的手藝與創新的思維,精心創作出眾多具有藝術鑒賞與收藏價值的佳作,年銷售額200多萬元。
海拉爾區紅色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申玉芳介紹:“現在的呼倫貝爾古城是按照原址原貌復建而成的,是呼倫貝爾歷史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街區由副都統衙門、清代商號、南門城樓、古韻書房等組成,再現了呼倫貝爾城歷史上商賈雲集、文化交融、富庶繁華的景象。”
今年元宵節期間,呼倫貝爾古城廟會增添非遺新韻:走百病、摸門釘等傳統習俗與年畫、剪紙等手工藝體驗交相輝映,讓游客在煙火人間觸摸非遺的脈搏。
血色長歌的歷史回響
走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一座18米高的青銅雕塑映入眼帘,形象刻畫了中俄蒙三國戰士在攻克海拉爾要塞后振臂歡呼勝利的場景。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以原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為基礎,通過歷史遺跡復原、文物展示與沉浸式體驗,生動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烽火歲月。
1934年,日本關東軍在此修筑佔地21平方公裡的地下要塞,5個主陣地如幽靈般蟄伏,5481米的地下隧道浸染著數萬中國勞工的血淚。1945年,蘇聯紅軍以犧牲千人的代價攻克要塞,終結了這段黑暗歷史。
如今,步入陰冷的地堡,鏽蝕的槍械與復原的士兵宿舍令人窒息﹔地面展廳中,觸目驚心的史料,彌足珍貴的文字、承載記憶的畫面,都深深地震撼和敲打著每位參觀者的心。
2024年紀念園新增的VR戰爭體驗項目,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戰火硝煙﹔而“中俄蒙青少年聯合研學”活動,則讓和平的種子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
“紀念園是以戰爭元素為主題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均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講解員盧媛媛介紹說。
如今,這裡已成為國內唯一以多國視角展現二戰史跡之地,海拉爾斷橋遺址與蘇聯紅軍雕塑群,將游人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蘇炳文廣場上,東北抗日救國軍的錚錚誓言猶在耳畔回響,這位愛國將領在小城舉旗領導的東北“海滿抗戰”,載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史冊。
文以載道,古韻新生。在這片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土地上,千年文脈在當代激蕩出文旅融合的澎湃樂章。
“十四冬”的主場榮光、兩河聖山的自然景觀、呼倫貝爾古城的國潮市集、伊敏河的冰雪嘉年華……海拉爾區打造出城景交融、四季皆景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紅色研學”“森林秘境”“冰雪運動”等多要素聯動,讓歷史與生態成為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2024年,該區接待游客760萬人次、國內游客總花費達到130億元。
從遠古星火到商埠繁華的文明進階,從草原音樂會到冰雪藝術節的時代脈動,這座承載著千年文脈的草原明珠,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記者 韓繼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