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研成果在興安大地生根發芽
——記自治區先進工作者、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所長徐興健

插秧季節已至,興安盟廣闊的稻田正在陸續披上“綠裝”。5月12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所長徐興健,來到位於烏蘭浩特市西白音嘎查的水稻科研基地,查看實驗材料生長情況。育秧大棚內,即將移栽的秧苗正挺著稚嫩的腰杆,積蓄生長力量。“這片試驗田承載著興安盟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希望。”徐興健輕撫翠綠的稻苗,眼中閃爍著熱切的光芒。
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作為地方“科技興農”的主力軍,承擔了許多國家級、自治區級科技攻關項目。讓中國糧用上優質高產的“中國芯”,更是徐興健不變的追求。從科研課題設立到育種,再到水稻插秧和收獲,每個環節他都嚴格把關﹔研究所的試驗田、各地的高產示范田、新品種推廣試驗田,每一塊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徐所長作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興安盟綜合試驗站站長,帶領著我們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形成了水稻‘畝增產100公斤’技術模式。”興安盟農研所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員孫烏日娜說。今年,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自治區及盟本級水稻試驗,未來3年內,還將有13份自育新品系水稻陸續進行審定。
自擔任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所長以來,徐興健以突破種業“卡脖子”技術為目標,整合科研與創新資源,帶領團隊成為全國首批進行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技術力量,開展玉米、大豆生物育種新品種的田間試驗和示范工作,助力興安盟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2024年實施科技創新項目14個,技術研究與示范10項,開發分子標記6個、審定水稻新品種2個、大豆新品種3個﹔篩選出10份高耐鹽鹼優質大豆新種質材料和4種耐鹽鹼飼草種質資源﹔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增加經濟效益1.6億元……數字的背后,是徐興健和科研團隊在實驗室與試驗田間往返數萬公裡的堅守,更是對上萬份種質材料的精准篩選。
在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查看經離子加速器誘變的水稻生長情況。“徐所長提出的低鎘吸收高食味品種選育思路,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興安盟農研所資源環境與檢測技術研究室主任王曉晶對實驗結果充滿期待。
盡管事務繁忙,徐興健依舊耐心指導青年科技人員解決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技術攻關中的難題,推動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和平台建設。為了讓研究所的科技平台不斷完備,人才隊伍不斷優化,徐興健積極推動12個試驗站、7個創新中心、2個產研院、1個重點實驗室和2個省級示范基地24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通過打造人才“傳幫帶”機制與平台“硬支撐”相結合的模式,為農牧領域關鍵技術攻關注入強勁動能。
“徐所長這幾年給我們的幫助特別大,自從與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以來,我們企業通過引入新品種、應用新技術,優質稻產出率提升顯著。”興安盟家禾米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湯忠林感激地說。
在完成試驗站和研究所工作的同時,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扎賚特旗科技特派團團長,徐興健還帶領團隊定期深入全盟各地,通過組織培訓班和現場觀摩會,為地方農牧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並聚焦主糧和優勢作物,積極組織所內外專家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示范推廣,幫助盟內外企業、合作社和農民選良種、強技術。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論文專著到百姓飯碗,徐興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諾言。近年來,他發表SCI論文40余篇,獲得授權專利5項,審定水稻品種8個,參編地方標准3項。他本人也先后獲得“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草原英才”“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他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先進工作者”稱號。
面對榮譽,徐興健始終保持著科研工作者的質朴本色:“這份榮譽屬於我們整個科研團隊,是大家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徐興健說,自己將始終扎根田野,堅持創新,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新時代的中國農村既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又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我們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大有可為。我要繼續深耕農業科研沃土,為我們的種業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徐興健的眼裡寫滿自信和堅定。(記者 高敏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