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米車廂裡堅守27載的城市“擺渡人”
——記自治區勞動模范、赤峰市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六分公司1路五星級駕駛員王紅梅

5月9日,接連兩天的小雨給城市帶來些許涼意。5點30分,赤峰市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六分公司1路車駕駛員王紅梅准時到達站前公交場站,開啟忙碌的一天。
上下午兩班倒,全年無休,早班5點半到場站已是常態。王紅梅換上工作服,前往場站簽到並做常規酒精檢測。
“紅梅姐早!”在場站調度室,來往的同事紛紛和王紅梅打招呼。有近30年工齡、20余年駕齡的紅梅大姐早已成為他們心中的工作標兵。
換好工作服后,王紅梅仔細檢查機油、消防設備、車壓指數等,小錘子敲一敲就能知道車胎胎壓。“檢查步驟一個也不能少,安全和服務兩方面最重要,這是我20多年駕駛公交的信條。”王紅梅說。
從機聲隆隆的燃油車,到靜音環保的新能源公交車﹔從手撕票據,到公交卡、掃碼乘車。王紅梅親歷了赤峰公交的發展變化,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傾注在赤峰公交事業上。
1998年,23歲的王紅梅成為赤峰至平庄公交線上的售票員。5年售票經歷讓王紅梅愛上了公交行業。“公交這個行業是城市文明的一個窗口,能夠每天與形形色色的市民接觸,每天都有新鮮感。”
隨著城市交通智能化發展,無人售票漸成趨勢,王紅梅把目光投向公交車駕駛員。20多年前,考取大客車駕駛証堪稱一場艱難挑戰,方向盤沉重無比,全憑手臂力量掌控方向,離合器更如一塊鐵板,每一次踩踏都像是在與機械較勁,王紅梅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於2002年末成為公交車駕駛員。
1路公交車是赤峰城區最早運營的公交線路之一,最初為核載50多人的燃油車,車上沒有空調,炎熱的夏季車內溫度經常高達40度。方向盤沒有助力,轉向沉重,滿員運行時尤其吃力,半天班下來,王紅梅的胳膊又酸又麻。
到了冬季,每天凌晨5點就要給公交車加水,晚7點下班后給車放水,否則,一夜之間水箱就可能被凍壞。即便如此,王紅梅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她說:“把公交車當作自己的孩子,就不會有厭煩的情緒,愛護好公交車,它才能更好地服務乘客。”
23年寒來暑往,王紅梅以過硬的駕駛技術、優質的服務,創造了行車百萬公裡零事故、零違章、零服務投訴的“三無”紀錄。
“我看到了赤峰公交乃至城市的發展歷程,居民出行越來越便捷,自己工作干勁十足。”王紅梅說,公交車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駕駛員承擔著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的重要責任,她總結出的“慢起步、柔進檔、中速行駛”有效節油方法和駕駛經驗在各運營分公司車組廣泛推行,她的車組在全公司機械性能最好、車容車貌最佳、服務質量一流。
“行車時我時刻提醒自己穩字當頭,拉的是人,不到萬不得已不踩急剎車,給站著的乘客緩沖的時間。”五星級駕駛員王紅梅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熱心,溫暖著每一位乘客。
王紅梅回憶,今年春運期間,在赤峰南站公交站點上來一位女乘客,手裡拿著紙和筆,在本上寫下了:“去三眼井怎麼走?”王紅梅這才知道她是一位聽障人士。利用等候信號燈空余時間,王紅梅在本上詳細地寫下了她轉乘車的路線和方向,下車時,那位聾啞人為王紅梅的耐心和細心豎起了大拇指。
出色的駕駛技術和熱心周到的服務,讓王紅梅當選為路隊長。此后,她在服務道路上不斷探索,率先在車上為乘客准備了“愛心便民箱”,裡面有暈車藥、創可貼、碘伏、藿香正氣水、巧克力等物品,曾多次為暈車乘客、突發低血糖乘客提供便利,同時還配備了便民雨傘,為乘客解決不時之需,受到乘客一致好評。
溫暖不是單向施予,而是相互照耀。王紅梅說,每次在斑馬線前主動停車禮讓行人,有的路人會向她雙手合十致謝,有的向她招手表示感謝,還有的學生向她敬禮。對此,她倍感欣慰:“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復雜的事情,用心做。這些都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我將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乘客出行。”王紅梅說道。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王紅梅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這是對她多年如一日勤奮工作的認可。面對榮譽,王紅梅說感恩組織的培養、同事的關愛和廣大乘客的支持與肯定,唯一覺得遺憾的就是對不起家人。
作為女兒,父母生病,她不能及時在床前盡孝﹔作為母親,她沒有更多時間陪伴照顧孩子的成長﹔作為妻子,她沒能在丈夫患病治療期間請一次假照顧和守候。2014年,王紅梅的丈夫確診癌症晚期,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她選擇了堅守崗位。“他經常疼得滿地走。但是為了讓我安心工作,他故作堅強,從不說疼。”王紅梅哽咽著回憶,因為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她沒請過一次假、沒誤過一班車。“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堅強的后盾,愛崗敬業、默默奉獻,不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卻可以讓我無愧自己的選擇。”王紅梅說道。
王紅梅踐行“愛公交、愛崗位、愛乘客”的諾言,堅守十米車廂,在平凡中創造偉大,默默扮演著城市“擺渡人”的角色。(記者 肖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