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蒙古郁金香

消失近半個世紀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蒙古郁金香,2023年再現於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面積已從最初的50畝擴展到約100畝,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
初夏時節,大興安嶺南麓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平坦沙地上,一簇簇嬌嫩的蒙古郁金香花開正艷,淡黃色的花朵在陽光照耀下燦若金霞。
“這就是40多年都沒出現過的蒙古郁金香,從2023年出現后,連續3年開得都特別好。”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職工蘭蘭說。
蒙古郁金香生於草原帶覆沙地中,在我國僅分布於內蒙古,是內蒙古特有種。由於其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加之數量稀少,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蒙古郁金香最早在1965年發現於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牧場,最后一次在該地採集到標本是1979年。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蒙古郁金香消失了近半個世紀,曾被認為野外功能性滅絕。2023年5月,蒙古郁金香再次現身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隸屬大興安嶺山脈阿爾山支脈,位於大興安嶺南段山地,是西遼河和錫林郭勒草原的重要水源涵養林區、中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的核心區域。它處於華北植物區系向東北植物區系、草原與森林雙重交匯的過渡帶,是植物區系間鏈接的紐帶和橋梁,生物區系復雜,植被東西過渡帶譜明顯。
為了解蒙古郁金香是否在赤峰市其他區域仍有分布,專家於2023年5月來到克什克騰旗,在內蒙古黃崗梁區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蒙古郁金香的身影。黃崗梁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最南端,黃崗梁是大興安嶺最高峰,海拔2029米,地處蒙古植物、華北植物以及東北植物區系的交匯地段,生物呈多樣分布,是典型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帶。
消失物種重新出現,不僅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更是內蒙古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
“蒙古郁金香對於研究內蒙古草原的起源及與其周圍地區的聯系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趙利清表示。
大興安嶺是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脊梁,生態意義重大。近年來,內蒙古將一半以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內禁止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加大森林草原濕地保護修復力度,為野生動植物營造了良好的棲息家園。
內蒙古在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圍封管理、加大巡護力度、加強營林生產和虫情防治監測等治理與保護措施,確保當地森林草原生態安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發展打下基礎。
近年來,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持續加大保護區圍欄圍封建設,除陡峭山脊界限外,其余地區全部架設圍欄,資源保護全面加強﹔先后與國內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推動植物資源調查和標本採集制作、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等工作,將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作為保護區的首要工作和中心工作來抓。
“全區域禁止一切人員、車輛、牲畜進入,設有瞭望站、檢查站及20多個基層管護站,24小時巡山護林。在保護區通道口還設有安全檢查並進行實名登記,堅決杜絕人為打擾。”蘭蘭說。
自重新發現蒙古郁金香后,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便採取了嚴格保護措施。“我們在野外做了遷地保護、異地保護、原地保護措施,劃分了3個實驗區,並進行圍欄保育,還安裝了紅外相機進行監測。為防止其再次消失,對它的球根、種子進行栽培擴繁試驗,並測它的穩定性、遺傳性,這些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工程師烏日嘎其其格說。
克什克騰旗黃崗梁林場也構建了蒙古郁金香立體防護體系。“2025年,我們在90多畝蒙古郁金香分布區周邊埋設了1500米圍欄網,防止野生動物和人為破壞其生長環境﹔派專人網格化巡查,每天在防火重點時段進行3次日常巡護﹔利用無人機觀測其物種分布變化情況,並利用無人機熱成像功能進行夜間巡護。”黃崗梁林場場長張金富說。
監測數據顯示,在內蒙古高格斯台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5年蒙古郁金香的分布面積已從最初的50畝擴展到約100畝,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