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開魯縣:讓京劇藝術煥發時代光彩

2025年05月14日09:4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5月11日,通遼市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教室裡熱鬧非凡,伴隨著京劇悠長的韻律,學員們聲情並茂地完成唱腔念白,沉浸在戲曲藝術中,這裡也成了當地展現國粹魅力的“銀發傳承站”。

  仲艷鵬是團隊裡的京胡演奏者之一,也是團隊最初的發起人之一。從小聽著京劇長大的他,在耳濡目染中對京劇有著特殊的情感。仲艷鵬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京胡的演奏,他不僅向名家學習,還刻苦練習京胡演奏技巧,成為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響當當的“台柱子”,每次登台演出都能贏得滿堂喝彩。“老年大學的京劇班是來自開魯雙響京劇社,成立於2007年,到現在已經是18個年頭了。每年的活動場次都在二十幾次左右,京劇專場演出4次到5次,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是很積極的。”開魯縣老年大學常務校長仲艷鵬說。

  京劇班以“唱響民族國粹,奏響時代強音”為宗旨,從最初的三五個人到現在的27人,從最初隻有一個青衣演員、兩三個琴師到現在的生旦淨丑行當俱全。京劇社的成立不僅讓廣大的京劇愛好者有了活動的場所,京劇國粹藝術的傳承也有了陣地。

  辛睿玲是民主小學的退休教師,為了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圓自己兒時的京劇夢,沒有任何京劇基礎的她,憑借著對京劇濃厚的興趣和跳出舒適圈的勇氣到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學習京胡演奏。

  “同樣的京胡,我拉出來的聲音非常不好聽,拉得吱嘎吱嘎響,有時候真想放棄,但是當我看到老師對藝術的執著和精益求精,非常耐心地教我,而且還是鼓勵式的教學。當我可以熟練演奏一個曲子有那麼一點點成就感的時候,就有了繼續學習的信心。”老年大學京劇社學員辛睿玲說。一腔一調,皆是熱愛的流淌﹔一招一式,盡顯傳承的擔當。京劇愛好者們說,京劇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於是,他們走進社區,走進校園,將京劇的種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成立18年來,累計開展下基層演出活動400余場次。

  2018年,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在開魯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行了京劇專場文藝演出,這讓從小喜歡京劇的開魯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音樂教師李曉曼眼前一亮,內心深處那份對京劇熾熱的情感被徹底點燃。

  “我和京劇的結緣,淺層次的緣分是我父母都愛唱京劇,深層次的緣分是2018年的時候,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來我們學校進行一個京劇文化的傳承傳播,我本身也愛唱,所以,當時就加入了他們的京劇班,利用業余時間就會去京劇班跟著這些叔叔大爺們去學、去唱。”李曉曼說。

  “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音樂課上,李曉曼從基礎的念白、唱腔教起,一句一腔示范,帶著學生們走進京劇的世界。她用耐心與熱愛,讓京劇在校園裡生根發芽,賦予傳統文化全新活力。

  “李老師經常教我一些關於京劇的知識、唱法和技巧,我都特別喜歡,平常也會主動去了解京劇,然后在唱的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我們中國國粹的魅力。”開魯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王歡說。

  從授課方式上,李曉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簡單的戲歌入手,讓學生接受京劇、喜歡京劇。“讓學生先從愛唱戲歌開始,然后再潤物細無聲地傳承京劇文化,這樣的過程,孩子們是很願意接受的。我第一次開始上京劇課的時候,從他們的表情和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們是非常驚奇,非常渴望的。通過我的教授,希望能夠喚醒孩子們內在的文化基因。”李曉曼說。

  李曉曼說,京劇是我們文化的瑰寶,作為開魯縣老年大學京劇班成員和青年教師,她有責任從老一代京劇愛好者手裡接過接力棒,傳承和發揚京劇藝術。她表示,將繼續努力,培養更多京劇愛好者,號召在校園裡成立京劇社團,讓京劇國粹在校園落地生根,代代相傳,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記者 薛一群 開魯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呂志敏)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