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匠心鑄藝 踏浪追夢

——記自治區勞動模范、內蒙古龍源蒙東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經理於重陽

2025年05月13日08:0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5月12日上午,內蒙古龍源蒙東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經理於重陽剛從北京出差回到赤峰,便急忙奔向工作室,查看“風電機組智能體檢系統”研究情況,然后又趕往翁牛特旗參加工會活動。

  “風電機組野外運行靠人工巡檢,既耗費精力,還易疏漏。智能體檢系統可實施遠端數據診斷,自動為風機體檢,結果更准確。”於重陽介紹,目前該技術還是無法完全替代人工,團隊正在持續進行開發優化。

  今年34歲的於重陽,出生於赤峰市鬆山區老府鎮。從小喜歡電氣設備的他,2014年從吉林建筑大學畢業后如願進入內蒙古龍源蒙東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風電場運行檢修員。

  作為一名“新兵”,面對一排排風電機組,於重陽不知該從哪兒入手。“那時候,我什麼都不懂,隻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把風電機組研究明白。”於重陽說。

  他利用業余時間鑽研風電機組,了解工作原理與部件,掌握檢修工具使用方法,反復研究圖紙並細分記錄,最終做到風機圖紙爛熟於心,技術標准熟記於心。

  有一次,於重陽在風電機組上做測試時,由於操作錯誤導致變流器中的斬波器損毀,結果金屬都化成了液體。然而場長並沒有過多責備他,只是告訴他要盡快恢復機組的運行。

  “我們連廠家的聯系方式都沒有,也不認識技術專家,沒有救兵,只能硬著頭皮自己研究。”於重陽回憶。就這樣,他與另一名同事按照圖紙將變流器全部拆開,對照其他品牌變流器去研究。最終,隻用5天的時間就弄明白了機組原理,順利更換了部件。

  “那件事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機遇。正因為捋順了變流器的工作原理與內部器件的組成設置,我的運維技術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於重陽說,從那之后,他就決定將風電技術作為自己日后工作的主攻方向。

  開發“風電場風功率報表軟件”,解決風電場報表統計難、工作量大等問題﹔開發“風電機組UPS配置軟件”,解決風電機組變槳UPS參數設定繁瑣問題﹔開發“風電機組工控機及FTP訪問軟件”,方便運行人員快速便捷地訪問風電機組工控機、下載PIC故障文件……

  在不斷的探索和磨礪中,於重陽熟練掌握了11種機型的運行原理和檢修技能,迅速成長為公司青年中的佼佼者。

  2021年,第十三屆全國電力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遠景機組比賽如期而至,好多人勸他沒有熟悉的機型就不要參加了,可於重陽還是毅然選擇了參賽。

  “越是困難,他越要迎難而上﹔越是棘手,他越是沖鋒在前。”於重陽的同事胡佳奇感慨地說。那段時間,於重陽每天除了吃飯以外,其余時間都在備戰。機型陌生、學習任務艱巨等困難,被他一一克服。

  功夫不負有心人,於重陽以實操滿分斬獲第十三屆全國電力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個人桂冠,榮獲“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於重陽的技藝越來越精湛。2020年龍源電力“於重陽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成立,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於重陽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室”挂牌,來自不同項目的同事,在於重陽的組織下共同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課題。

  他們開發的“風電機組液壓系統智能診斷工具”可遠程精准捕捉系統缺陷,檢修效率提升260倍﹔他們構建的“基於AI大模型的風電專家知識庫”可實現自動化檢修指導、技術解答,工作效率提升30%﹔他們研發的“風電機組AI巡檢系統”可一鍵實現遠程診斷隱藏缺陷,巡檢效率提升710倍……工作室先后完成科研項目34項,解決技術難題1500余例,注冊專利20項,登記軟件著作2項,創效金額達4690萬元,11項創新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項。

  2023年,“於重陽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室”榮獲全國電力企業“卓越創新工作室”稱號。2024年,該工作室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職工創新工作室重點支持名單。

  “現在,工作室除了最初的6名成員,還有6名特別培育對象。相信在於重陽的帶領下,我們的團隊會越來越強大。”工作室成員徐文龍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於重陽在帶領團隊創新創效的同時,堅持將所學、所感和所悟傾囊相授給身邊青年,助力青年技能人才接續成長。

  他組建“菁英”團隊,累計開發27項教學課程,參與編寫4部新能源教材,授課3500學時,培訓學員超1.5萬人次﹔累計培養34名技能尖兵,其中3人斬獲全國大獎。

  在於重陽的帶動下,公司青年技能人才團隊快速成長,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迅速提升,設備運行指標顯著改善。近3年,公司通過設備治理創收超1.2億元,減少碳排放38萬噸。

  於重陽以精湛技藝和創新精神深耕風電領域,11年間,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北疆工匠、中央企業勞動模范、共青團中央新時代青年先鋒等稱號。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於重陽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

  從技術攻關到前沿創新,從風機精准維護到青年人才培育,於重陽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先鋒的風採與擔當。(記者 王塔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