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技術創新的“車間主任”
——記自治區勞動模范、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鉀鹽車間和環保車間主任褚建華

4月30日,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靛藍升級改擴項目鉀鹽車間內一如往日地繁忙。伴隨著機器轟鳴與管道嗡鳴聲,公司鉀鹽車間和環保車間主任褚建華正帶著幾位技術人員忙著調試新設備。反復檢查過機器運行狀況后,他又來到操作台前,盯著屏幕認真查看水質數據……
“5萬噸靛藍升級改擴項目馬上要正式投產了,這段時間,我們每天加班加點進行設備試生產運行檢測。為了匹配新設備的穩定運行,我們正在探索如何在生產廢水零排放的基礎上,讓生產循環用水水質更優化。”褚建華說。
19年前,褚建華從富庶繁華的江浙來到阿拉善盟阿拉善高新區,成為在戈壁灘建設全球最大靛藍產業基地的一名建設者。19年來,他始終堅守生產一線,愛崗敬業、深入鑽研、大膽創新,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用青春和汗水為“第二故鄉”阿拉善的工業綠色發展書寫著動人的奮斗之歌。
2006年,江蘇泰豐公司決定把靛藍生產線從江蘇遷到阿拉善高新區,褚建華作為公司技術骨干,被首批調派到內蒙古泰豐公司。來到大漠戈壁后,面對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他吃住在工棚,每天頂著風沙奔忙在施工一線,積極配合建設團隊進行施工。項目建成后,他又迅速投入到保障生產的工作中,在設備間和技術現場不停地來回奔波抓生產、解難題,廠區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由於工作踏實負責,2010年褚建華被公司任命為鉀鹽車間主任。他剛到崗就面臨一道難題:車間每年產出7萬余噸COD高達25000毫克/升的富余污水的處理問題。“如果不解決掉這個問題,勢必會影響生產和環境。”通過近百次反復模擬試驗,終於實現了“將富余水循環再用於生產鉀鹽”的技術突破,此項研究成果每年就為企業節省生產成本和環保費用達200萬元以上。
褚建華善於鑽研新技術、吃苦耐勞和勇於擔當的精神得到了公司領導的肯定,2020年,公司讓他兼任新建設的環保車間主任。“擔任兩個車間負責人,這是公司對我的信任。”褚建華說。
為了能盡快全面掌握新車間的工作,創建安全、環保型車間,杜絕各種問題隱患,他擠出時間,將自身掌握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對工藝流程、設備運行等各個環節進行梳理和檢查,僅用了1個月,就全面掌握了公司投資3億元的環保項目操作流程,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讓企業生產更加平穩有序。
2022年,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公司下達了環保車間實現污水零排放目標任務。面對新任務,他大膽提出取消次氯酸鈉處理污水的工藝,將污水全部處理合格再利用的設想。為了將設想變為現實,他積極和技術人員、科研專家合作探討,經過不斷的攻堅試驗,全部污水都被處理成了合格工業用水,不僅每年為公司增加經濟效益400萬元以上,還讓公司實現了從重點排污企業到污水“零排放”綠色工廠的重大跨越。
2024年,為降本增效,褚建華帶領他的團隊,通過查閱資料和反復論証,提出“用含有甲醇的精餾廢液代替葡萄糖”的設想。他和技術人員反復向相關專家請教,並反復在污水生化處理裝置上做小規模的試驗,小實驗獲得成功后,又在大生產裝置上進行驗証,最終將葡萄糖的用量減少了93%,同時減少了廢液的焚燒成本,每年為公司增加直接經濟效益達500萬元以上。
多年來,褚建華由於工作繁忙,很少回江蘇老家與家人團聚。2020年末,他終於抽出點時間回家探親,但不湊巧的是,剛到家不到4個小時,就接到公司焚燒爐出現故障需要他及時處理的電話。他顧不上和家人解釋,背上剛剛放下的行囊匆忙回到工作崗位。針對故障,他組織技術人員集思廣益,提出“將飛灰和污泥按照1:3的比例拌混后再焚燒”的方案,經過不斷摸索和反復試驗,有效解決了焚燒爐結焦的問題,同時使焚燒爐的處理能力提高了3倍,飛灰的產生率下降至7%,使公司每年在能源節約和減少飛灰處理上降低相關費用支出200余萬元。
19年來,褚建華為企業降成本促環保推進綠色發展而孜孜不倦地忙碌著,同事們十分佩服他。“褚主任不僅業務能力頂尖,在工作中更是以身作則,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永遠沖在前面,經常加班到深夜,他這種拼勁特令人敬佩。”公司環保車間段長劉宏彬說。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褚建華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9年來,他負責管理的兩個車間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集體”﹔他個人於2022年被評為第八屆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今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稱號。
“這份榮譽既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立足崗位深耕技術創新,為公司發展不懈奮斗。”褚建華說。(記者 劉春 劉宏章 實習生 趙小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