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城川鎮:一根白蘿卜的“共富密碼”
——從沙地種植到潮味餐桌,小產業串起三產融合黃金鏈

五月的鄂爾多斯高原陽光熾烈,位於城川鎮珠和社區內蒙古珠和農牧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15000余平方米的白蘿卜晾晒場上,晒架被碼放得整整齊齊,剛清洗並腌制完畢的白蘿卜條泛著玉色光澤,在北緯38°的紫外線下舒展身軀,咸香氣息隨著微風飄向毗鄰的清洗車間。流水線上,工人們協作著將來自湖北的白蘿卜推入噴淋區,高壓水槍激起的水霧中,老匠人陳紅達正彎腰檢查蘿卜縫隙的泥沙殘留:“咱這蘿卜要賣到潮汕地區做菜的,洗得不干淨,砸的是草原人的口碑。”
南北接力,沙地良田與跨區輪作的“季節協奏曲”
在城川鎮滴灌田與湖北大棚之間,一根白蘿卜完成了跨越1500公裡的“季節接力”。城川鎮年均150天無霜期的限制,被“北種南補、輪茬錯峰”的智慧破解:春夏時節,2萬畝沙地白蘿卜在北緯38°的充足日照中積累糖分﹔秋冬以及初春之際,湖北優質產區的“接力蘿卜”通過冷鏈直抵廠房。新投產的10條智能清洗線日均“消化”100噸蘿卜,經老匠人的傳統工藝腌制晾晒,最終化作日產20噸左右皮嫩肉脆的蘿卜干,成為潮汕等地區菜市場的“搶手產品”。
這種跨區域協同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更改寫了農牧民的增收軌跡。在城川鎮白蘿卜種植基地,巴彥希泊日嘎查牧民斯慶一邊接著滴灌帶灌頭一邊笑著說道:“我們家200畝地今年流轉給企業用來種植白蘿卜,不僅能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能在種植基地打工賺錢,又不耽誤自己養殖牛羊,收入比以前翻了番。”像她一樣的農牧戶,在城川鎮還有很多。
雙鏈驅動,集體增收與農戶致富的“利益共同體”
在巴彥希裡嘎查的公示欄上,“2024年集體經濟白蘿卜晾晒場分紅5萬元”的紅榜與晾晒場上的蘿卜干交相輝映。通過“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模式,巴彥希裡嘎查和巴彥希泊日嘎查兩個嘎查除村集體每年固定增收外,還帶動了農牧戶增收致富。而在麻黃套村的15畝晾晒廠更創下“三個一”效益:300萬元投資建成的標准化晾晒棚,帶動20名村民就業,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白蘿卜種植基地更是達到10000畝,實現“土地變股權、村民變工人”的身份蝶變。
“企業賺市場,農牧民得實惠。”鄂托克前旗珠和社區蘿卜協會理事長、內蒙古珠和農牧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苗旭紅翻開記賬本,密密麻麻的數字記錄著利益聯結的深度:2025年珠和社區周邊白蘿卜種植15000畝,每畝租金1000元左右,僅這一項就帶動周邊土地流轉戶年增收入1500萬元﹔種植基地預計雇工30人,務工工資108萬,2024年累計向農戶發放土地租金180萬元、務工工資320萬元,相當於為30個務工家庭年均增收3.6萬元……
全鏈升級: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的“融合新范式”
在珠和社區東一公裡,190畝白蘿卜全產業鏈園區的建設工地上,打樁機的轟鳴與晾晒場上的錘擊聲交織成產業升級的協奏曲。總投資6000萬元的項目將配備10條裝備智能清洗線、保鮮庫34門等先進設施,實現從“田間清洗”到“預制菜腌制晾干”的全流程管控﹔更令人期待的是“三產融合”新圖景,在城川鎮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規劃圖上,城川鎮“農文旅”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吸人眼球,骨干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預制菜、農畜產品交易市場的“紅色+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古商貿通道驛站、沙生植物園實現“農牧+文旅+康養”引領融合示范……
產業協同效應持續迸發,“城川誠禮”共45件商標的注冊公告的陸續發布,部分嘎查村(社區)與企業合作開發的預制醬菜、蘿卜半成品菜等10余款預制菜即將面市,2025年,僅白蘿卜特色種植一項,全鎮白蘿卜產業產值預計突破1.8億元,帶動500余戶農牧民戶均年增收2.6萬元,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從黃土高原的沙地到長江流域的菜園,從草原晾晒場到潮汕餐桌,一根白蘿卜的“旅行”,串起了蒙鄂協作的共富路,更見証著“小特產”向“大產業”的躍遷。當傳統工藝遇見現代科技,當土地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這根扎根北緯38°的“黃金蘿卜”,正成為鄉村振興答卷上最生動的注腳。(沈千)
來源:鄂爾多斯市農牧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