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進沙退 點沙成金
磴口縣“借光治沙”創造生態奇跡

立夏時節,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20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示范項目區,何文強正在指導工人鋪設草方格:“撒稻草時要均勻分布,保持一條線,遇到稻草疙瘩,需用手撕散,壓草機才能將稻草壓進沙子裡。”在另一塊區域,馬達轟鳴,拖拉機駛過之處,一株株綠色的梭梭苗被栽入草方格內。
何文強是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已經從事治沙工作20年。“今年3月中旬開始,我們就在這裡壓制草方格固定流沙,3月下旬開始植樹造林,預計持續到5月底。4月中旬在草方格內種植梭梭和四翅濱藜,明年4月就可以接種肉蓯蓉了。今年全縣計劃完成工程壓沙和灌木造林9.3萬畝,目前已經完成80%。”何文強介紹。
藍天之下,一排排光伏板吸收陽光轉化為電能,板下一行行梭梭苗沐浴陽光努力生長。在烏蘭布和沙漠,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已經成為防沙治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排光伏板的間距是12米,這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治沙密碼。”何文強站在光伏陣列間,手指劃過兩排光伏板的空隙。1.8米高的支架在沙地上投下細長的陰影,板間12米寬的“生態走廊”裡,梭梭與四翅濱藜長勢喜人。
這種被稱為“光草藥模式”的設計,顛覆了傳統光伏電站的建造邏輯。光伏板如衛士般阻擋風沙,支架高度確保植物採光,寬闊的間距則為機械作業留出空間。“我們不是在沙漠裡種電站,而是在電站裡種沙漠綠洲。”磴口縣防沙治沙局黨組書記韓應聯說,“我們創新發展的光伏+生態治理模式,是對磴口縣生態環境與資源優勢的深度挖掘與利用。這一模式不僅有效利用了沙漠空間,還為防沙治沙帶來了新的轉機。”
在磴口縣的光伏治沙區域,肉蓯蓉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黃金產業”。“梭梭和四翅濱藜的根系極為發達,可以蔓延幾十平方米,防風固沙效果特別好,而且不用大面積澆水就能成活。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植物的根部可以寄生一種珍貴的補益類中藥材肉蓯蓉,具有很高的醫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均介紹。
在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目之所及,大片的梭梭林已經變得郁郁蔥蔥。魏均蹲在一棵梭梭樹下,指尖輕輕撥開沙土,然后雙膝跪地,雙手挖出1尺多深的沙洞后,幾根粗壯的長著“龍鱗”的肉蓯蓉便破沙而出。“去年才種下的肉蓯蓉,今年就長到這麼大了!”他咧嘴一笑,身后的梭梭林在朝陽中隨風搖曳,將流動的沙丘切割成整齊的綠洲網格。
魏均介紹,在光伏+梭梭種植接種肉蓯蓉和光伏+四翅濱藜種植接種肉蓯蓉模式中,梭梭和四翅濱藜不僅是防沙治沙的主要灌木樹種,更是肉蓯蓉生長的“溫床”。梭梭接種3年后,畝產肉蓯蓉100公斤左右,按市場價格30元/公斤計算,畝均產值3000元左右﹔四翅濱藜接種3年后,畝產肉蓯蓉200公斤左右,畝均產值6000元左右。“目前全縣有20多家民營企業參與肉蓯蓉產業,在沙漠中種植梭梭林35萬畝,接種肉蓯蓉近13萬畝,年產鮮品肉蓯蓉700多噸,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接種肉蓯蓉生產基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魏均說。
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簡稱沙林中心),科研人員王丹陽正在用儀器分析土壤粒徑。“土壤粒徑分析是改良土壤的前提,通過科學配比改良土壤,極大地提高了沙生植物的存活率。”王丹陽告訴記者。忙完實驗室的工作后,她又要匆匆趕往磴口縣20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區。“我的另一項工作是進行野外調查。通過調查植物群落多樣性,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沙治沙。”
近年來,磴口縣將無人機航拍、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等現代科技手段應用於治沙實踐,成功總結出窄林帶、小網格、低耗水的農田防護林技術模式,並推廣至新疆、甘肅等地。沙林中心突破本土灌木育苗技術,創新形成喬灌草科學配比體系,其中,“光伏+梭梭”“光伏+檸條”“光伏+四翅濱藜”等創新模式在全國推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這些多樣化的治理模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產業體系。”沙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介紹道,“它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牧民增收致富。”
“過去治沙靠國家投錢,現在是沙漠自己‘生錢’。”何文強算了一筆賬:200萬千瓦光伏區平均年上網電量33.4億度,年營業收入可達7.68億元,每年可節約標准煤109.7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0.76萬噸。更關鍵的是中藥材種植產業鏈——從初加工到提取物生產,全縣肉蓯蓉、甘草、有機葡萄等特色沙產業,帶動90余家經營主體實現年產值超10億元。
磴口縣國土面積552萬畝,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面積426.9萬畝,佔全縣面積的77%。近百年來,烏蘭布和沙漠這頭“紅色公牛”橫沖直撞,吞良田、毀房屋、造風沙,每年還將7000多萬噸泥沙注入黃河,威脅安瀾。如今,這片曾經“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死亡之海,正在上演一場“借光治沙”的生態奇跡。
70多年來,磴口縣為世界荒漠化防治貢獻出“系統防護、全域治理、科技賦能、產業支撐”的磴口模式。截至目前,全縣林草覆蓋度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提升到現在的39.1%,向黃河年輸沙量減少到370萬噸,降低94.7%。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科技支撐和地方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相當於‘前店后廠’,磴口是個巨大的試驗場,實驗成果全國共享。”誠如張景波所言,“當每一片光伏板都成為固沙的鉚釘,每一株梭梭和四翅濱藜都變成致富的種子,我們就找到了人與自然和解的密鑰。”(記者 薛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