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變
——內蒙古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新實踐(上)

眼下,正是草原返青的季節,內蒙古9.7億畝“帶薪休假”草原即將迎來最美的時刻。
草原被譽為“地球的皮膚”。作為內蒙古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草原是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掌握著農牧業發展的命脈。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總體上看,內蒙古的草原已經過牧了,要注意休養生息。
2024年,內蒙古啟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17個試點旗縣草畜平衡指數由23.9%降至10%以下,全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45%提高到45.5%。2025年,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由試點向全域擴面。一條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協同的路子也逐漸清晰。
牧民:從政策約束到主動守護,草原生態持續向好
春夏之交,幾場大雨過后,達茂草原被洗刷得纖塵不染,一片青綠。
達茂旗位於陰山北麓,氣候干旱少雨,生態本底脆弱。這片曾因干旱少雨和過度放牧等出現沙化的草原,是如何變得如此青綠的?在達爾罕蘇木查干敖包嘎查牧民劉和旺家,我們找到了“密碼”。
走進劉和旺家,最顯眼的就是房后堆得比屋頂還高的飼草。這是他為“超長”休牧期做的准備。按照休牧45天的政策要求,當地牧民在5月20日以后就可以放牧,但劉和旺每年都要等到6月20日以后再放牧。“羊喜歡刨著草根吃,5月份草剛露頭不久,羊不僅吃不飽還容易破壞草場,推遲一個月放牧,讓草原有充分的休養時間。”劉和旺說。
劉和旺保護草原的妙招不止於此。為減輕草場壓力,從2024年夏季起,他把大羊以每隻每月15元的價格代養出去,自家草場隻放牧當年產的羊羔。到了12月,看著草離地皮不遠了,就把羊圈養起來。
從當年12月到次年6月20日,劉和旺家草場的休牧期達半年之久。一年光飼草料投入就多達70萬元,但劉和旺認為值得。“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保護好草原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劉和旺說。
劉和旺從1996年開始養羊。最高峰的時候,自有草場加租用草場一共3萬多畝,養了2000多隻羊。
那個年代,草原上的牧民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全靠養羊維持一家生計。羊越養越多,草原不堪重負,形成惡性循環。
2000年,自治區果斷出手,推行禁牧、休牧、輪牧,讓草原休養生息。2011年起,在國家支持下,內蒙古率先實施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給予牧民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
面對生計與生態的雙重壓力,劉和旺開始探索通過高效養殖實現生態和收入雙贏的路子。到2024年達茂旗被列入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他將羊的品種全部改良為出肉率高、飼草轉化率高、雙胎率高的澳洲白和薩福克,並合理確定載畜量,將羊減少到400多隻。“一隻羊吃一個單位的草,產2隻羔,就是雙倍的生產率。今年400多隻基礎母羊產了700多隻羔,其中一部分作為種公羊銷售,一只能賣到3500元,一部分作為基礎母羊承包給其他牧戶用於繁殖改良。羊養的少了,收入卻翻了幾番,草原也得到了保護。”劉和旺算著賬。
這不是劉和旺一個人的覺醒,而是牧民們的集體自覺行動。將草原保護挺在前面,在內蒙古,新時代牧民正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廷·巴特爾,率先推行圍欄封育、劃區輪牧,並提出非常有名的減羊增牛“蹄腿理論”,即養1頭牛4條腿,養5隻羊20個蹄子,但是,5隻羊卻趕不上1頭牛的收益,且對草原的傷害更大。在他的帶動下,全嘎查推行“減羊增牛”,走出一條草原增綠與牧民增收的雙贏之路。
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牧民霍貴林,主動實施“減羊穩牛”策略,使自家800畝沙化草場植被覆蓋率從30%提升至75%,消失多年的蓑羽鶴、黃羊等野生動物又來“串門”。同時,養殖規模壓縮40%,但年收入反增15萬元。
烏拉特中旗探索出“異地借牧”養殖模式,從當年10月到次年4月,利用農區玉米、葵花等農作物收獲后的秸稈,將牧區牲畜轉移至農區過冬度春,給牧區草原帶來長達6個月的休牧期。
延遲放牧、延長休牧期、牲畜代養、少養精養、異地借牧……草原在牧民的主動守護中迎來新生,牧民也在主動求變中得到生態和經濟的雙重回饋。
草原是牧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牧民寄以深情的家園。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是一場從牧民生態理念到牧區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必將對內蒙古草原產生深遠的影響。
草原:從生產資料到發展動能,草原價值不斷重塑
草原之變,不僅體現在“顏值”上,更體現在“內涵”上。
在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林場中科羊草種植基地,1270畝集中連片的羊草讓曾經裸露沙化的土地披上綠衣。羊草不僅是高蛋白的優質牧草,其根莖穿透力強,能形成強大的根盤,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作用,是荒漠化草原修復的“利器”。
“羊草一次投入,數十年受益。種植基地1270畝羊草畝產種子20公斤、干草450公斤,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我們已推廣指導周邊農牧戶種植羊草超6000畝。”基地負責人董春林說。
到秋天,產出的草種和干草將被送到當地的阿力得爾現代草產業加工物流交易園區,干草加工成草粉和草球等飼草料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草種進行包衣加工后,直供“三北”工程項目,在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治理中發揮著作用。
讓產業成鏈、牧草“生金”,目前,興安盟規模化以上飼草種植、加工、銷售主體達到118家,形成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草產業發展模式,蹚出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贏的發展之路。
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到牛羊的口糧,再到形成草產業鏈條,內蒙古大草原的價值正在重塑。
近年來,內蒙古立足豐富的草原資源,將草產業鏈納入全區16條重點打造的產業鏈布局中,發布推進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推出加強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支持育種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加快草業技術創新等11條政策措施,支持草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全區草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802.1億元,飼草產量和產值均居於全國首位。草產業也支撐了奶、牛、羊、絨等重點產業鏈的發展,為全區帶來了近5000億元的產值。2024年,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草原的價值還在深度裂變,生態的優勢也在進一步顯現。
伴著5月的暖陽,老舍先生筆下“天下第一曲水”莫爾格勒河在泛出綠意的無垠草原中舒展開了靈動的身姿,連空氣都是自由與詩意的味道。景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基礎設施修繕和環境整治,為6月1日開園迎客做著准備。
莫爾格勒河景區是自治區首家以草原為主題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保留至今的游牧文化基因和原生態草原風貌,使其成為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金字招牌”。
作為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內蒙古孕育了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烏蘭布統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多個著名草原。一碧千裡、牧歌悠揚,成為無數游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2024年,內蒙古接待游客2.73億人次、實現收入4140億元。草原上的牧民深度融入餐飲、住宿、觀光、研學體驗、傳統體育項目賽事等各環節,繪就牧區發展新圖景。
與此同時,靠天養畜的牧民借力“草原+”、擁抱互聯網,打開草原牧區發展新思路。網紅牧民達西通過自媒體平台分享草原生活、宣傳草原文化,吸引大量粉絲,據統計直播銷售內蒙古特產突破1億元。西烏珠穆沁旗牧民烏音嘎,用短視頻記錄草原四季變遷、牧民生產生活,讓直播間的“流量”變成草原的“流量”……
在綠水青山中找出路,草原日益成為發展新動能,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
草原,這張內蒙古的綠色生態名片,越來越成為一張經濟高質量發展名片。(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