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從“土蛋蛋”到“金疙瘩”:看烏蘭察布馬鈴薯產業如何破繭成蝶

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 劉藝琳
2025年05月09日09:26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春耕陸續開展,春末風意微涼,卻擋不住田間地頭的生機。

作為全國馬鈴薯主產地之一,這裡正上演著一場關於“土蛋蛋”的蝶變——從實驗室裡的脫毒種苗到生產線中的高附加值產品,馬鈴薯正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金疙瘩”。

生態賦能:冷涼沃土孕育產業集群

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傳奇,始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年均氣溫4.5℃、無霜期120天、晝夜溫差15℃以上,加之3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和無污染的土壤,造就了馬鈴薯病虫害少、澱粉含量高的品質優勢。

烏蘭察布市的區位優勢讓產業發展如虎添翼:距北京300公裡、呼和浩特200公裡,集通鐵路、呼滿大通道穿境而過。依托“張庫大道”歷史底蘊,烏蘭察布打造“中國薯都”,商都縣作為核心產區,串聯起全市180萬畝種植面積、300萬噸年產量的產業矩陣,形成“種薯繁育—規模種植—精深加工—倉儲物流—電商銷售”全產業鏈條。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馬鈴薯種植現場。冀學玉攝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馬鈴薯種植現場。冀學玉攝

“從‘賣資源’到‘賣技術’,從‘種得好’到‘賣得遠’,我們正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之路。”商都縣有關領導表示,借助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政策,當地正推動“馬鈴薯+文旅”“馬鈴薯+康養”融合。

種源突圍:科技賦能筑牢產業根基

在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組培車間,無菌環境下的脫毒試管苗正茁壯成長,透過透明培養瓶,嫩綠的芽尖在培養基上迸發活力。這裡擁有國內最大的現代化組培中心,年產能達1.5億株繁育脫毒苗、4億粒脫毒原原種,可以為8萬畝原種田、120萬畝一級種薯田提供優質種源,讓商都縣40萬畝馬鈴薯實現“換種工程”。

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組培車間內部。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組培車間內部。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種源是產業的‘芯片’,我們不僅要解決‘有沒有’,更要攻克‘好不好’。”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張林海介紹,2022年以來,2萬粒馬鈴薯實生籽搭乘神舟飛船“上天”,利用太空誘變縮短育種周期三分之一﹔2023年,1.08萬粒耐鹽鹼實生籽經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造”,有望培育出畝產提升15%以上的“太空土豆”。

目前,希森已儲備近20個專用型新品種,其中“希森77號”干物質含量達21.22%、澱粉含量15.46%,成為薯條加工的“黃金品種”。這些“中國芯”種薯不僅保障了本地需求,更輻射到河北、甘肅等產區,推動烏蘭察布從“種薯消費地”向“種源輸出地”轉變。

鏈條延伸:深加工激活增值密碼

距離希森組培中心20公裡的內蒙古福景堂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內,機器轟鳴中,清洗、破碎、分離、干燥等工序有序運轉,每小時可處理90噸馬鈴薯。

這家2022年落地的“澱粉航母”,投資6.5億元建設全產業鏈生產線,年產能達10萬噸澱粉、1萬噸食品級蛋白粉、5000噸膳食纖維,產品涵蓋200多家知名企業供應鏈,更遠銷海外。

烏蘭察布市特色美食凍土豆。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烏蘭察布市特色美食凍土豆。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過去賣原料,一噸馬鈴薯頂多賣500元﹔現在加工成澱粉,附加值翻3倍,提取蛋白和膳食纖維后,附加值能翻10倍。”公司總經理汪平算了一筆賬,通過“農戶+合作社+企業”訂單模式,福景堂與當地簽訂30多萬畝收購合同,以高於市場價20%-30%的保護價收購,2024年收購馬鈴薯83萬噸,帶動10萬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更關鍵的是,企業對馬鈴薯大小、薯型“來者不拒”,破解了“薯豐傷農”難題。

汪平介紹,福景堂與交通銀行合作搭建內蒙古首個農產品生態數字產業鏈平台,2.4億元授信額度覆蓋“產供儲銷”全流程,2024年上線的“交行20-2-0土豆貸”提供純信用貸款,讓種植戶“種得下、賣得出、有錢賺”。

如今,商都縣馬鈴薯加工轉化率達65%,從澱粉到休閑食品、從膳食纖維到生物制藥,深加工產品已超20種,產業鏈年產值突破20億元。

小土豆正在承載大夢想,“土蛋蛋”蝶變“金疙瘩”。烏蘭察布市正以馬鈴薯為支點,在實現“五大任務”的征程中書寫產業振興的新篇章。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