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反詐聯盟出擊 青春防詐火力全開

烏蘭察布市公安局民警表演快板《警民同心說反詐》。
呼倫貝爾市公安局民警帶來相聲表演《黃金夢》。
信息化浪潮席卷之下,電信網絡詐騙如同暗流涌動,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毒瘤”。由於涉世未深,經驗不足,青年群體成為詐騙分子的重點目標,校園這片本應充滿學術活力的淨土正遭受電信詐騙侵襲,師生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針對這一嚴峻形勢,2024年,自治區團委聯合公安、高校、法律、金融等多方力量組建高校反詐聯盟,將反詐的“風”吹到全區高校之中。一年裡,內蒙古自治區團委共開展8場自治區級反詐活動,帶動全區各級團組織開展279場主題團日、專題宣講及網絡普法活動,覆蓋全區54所高校2.7萬名師生,與此同時,自治區團委上線的反詐教育視頻觀看人數超16萬人。
在高校反詐聯盟這個由各部門精細合作而織就的細密“防護盾”之下,青年學子受騙、涉騙數量顯著下降。
今年,自治區團委再度啟動“反詐宣傳進校園 守護青春助成長”專項行動,力求進一步為學子們構建起反詐“免疫系統”。
4月17日,首場活動在內蒙古大學舉行。活動現場,青年民警脫去警服穿起長衫,將反詐知識排成相聲﹔戴上墨鏡、拿起麥克風,民警現場唱起了反詐rap﹔專業律師走上舞台“以案釋法”,從專業角度解讀電信詐騙﹔現場反詐知識有獎問答環節,吸引同學們踴躍互動……一個個從各個盟市公安局精心遴選而來的反詐節目,與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環節設置,讓現場掌聲不斷。
“反詐節目非常精彩!說唱《無詐》讓我印象特別深,警察們唱得很好,歌詞巧妙融入反詐知識,身邊同學都特別喜歡。”活動現場,內蒙古大學大二學生李楊表示。
“結合年輕人的特點與喜好,我們選擇以歌曲、說唱的形式宣傳反詐知識。通過我們的表演,能夠讓年輕學子得到共鳴,我覺得我們的創作特別有意義。”創作、表演歌曲《無詐》民警之一,錫林浩特市公安局交管大隊民警孟思合說。
除了精彩的反詐活動,高校反詐聯盟還以高校團支委為主陣地,採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模式,通過設置高校反詐宣傳員、普法釋法、點對點互助等措施,進一步在全區高校形成反詐氛圍,將詐騙犯罪扼殺在萌芽當中。
“反詐宣傳員們會通過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反詐、海報設計、短視頻制作等方式,將防騙知識送到同學們身邊。同時我們還組織反詐校園調研,了解同學們最關心和最容易受控的詐騙類型,建立學生反饋、團隊研判、組織匯報的聯動機制,匯集校園內可疑線索,及時向學校老師、保衛處和反詐部門匯報。”內蒙古大學反詐宣傳員卓俊賽罕說。
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網絡新媒體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學生力量加入“反詐聯盟”志願者隊伍,用行動守護校園淨土﹔建立聯防共建機制,校院兩級團委和學校學生工作處、安全保衛部、屬地公安機關聯合行動,既給學生打好反詐防詐“預防針”,也為受騙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勤工助學“暖心藥”……各所高校在斬斷“反詐”這一頑疾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涌現出的“良方”也越來越多。
律師這一專業力量的加入,讓高校反詐聯盟這座“防火牆”更為堅固。高校宣講中,北京宗幟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們案例詳實、有理有據地講解總能引發同學們的深思。
“過去沒想到詐騙離我們這麼近。律師為我們科普之后,感覺一陣后怕,原來犯罪和受騙離我們那麼近。”在內蒙古財經大學,大四學生趙家哲說。
“預防犯罪是我們律師應盡的義務。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對於一些青少年學生誤入歧途、上當受騙的案例,我們也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正是基於這樣的基礎,我們也希望參與到內蒙古的反詐大局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北京宗幟律師事務所高巍說。
“反詐沒有旁觀者,人人都是參與者。每一位青年都應成為反詐戰士,從學習反詐知識開始,從分享反詐經驗做起,將反詐意識融入日常生活。”自治區團委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孫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