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自治區“擔當作為好干部”於濰:

科技“突圍”路上的實干先鋒

2025年04月23日08:0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黨員干部如何自覺做勇於擔當作為的不懈奮斗者?

  在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於濰看來,關鍵在於“立足崗位、躬身實干”。

  自1997年5月參加公考進入自治區科技廳以來,歷經科技管理工作多個領域及脫貧攻堅戰場磨煉,於濰始終恪盡職守,以“實干”為准則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把服從大局、服務全局作為首要任務,“務實、高效、親和”是他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他以活躍的創新思維和高效的執行力,不斷提升工作質量和效能,為內蒙古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創新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23年底,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高位推動下,內蒙古舉全區之力啟動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作為牽頭落實單位,自治區科技廳成立專項重點任務工作組,廳系統上下擰成一股繩,要把自治區統籌謀劃的這項開創性工作推動好、實施好。由於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屬全國首創,一切要從零開始摸索前行。在哪些領域進行技術“突圍”才能實現“起跑即領先”?探索怎樣的科研組織機制?……擺在面前的一道道難題,亟需以頂層設計破解。

  “科技‘突圍’,不是口號,是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於濰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有著近30年工作經驗的於濰深知,搞好科技管理工作,絕不能高高在上,必須要走下去,沉下去,要讓自己學會從解決一個問題引申到解決一系列問題。由於自治區科技廳涉及科技“突圍”工作的多項具體內容與自己的分管領域直接相關,於濰深知,要想啃下這塊“硬骨頭”,他就必須當好這個“先鋒”。

  科技管理和科技創新最忌紙上談兵,怎麼做好“實干先鋒”?於濰認為,就是要用腳步丈量自己的工作。面對內蒙古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產業轉型動能不足等痛點,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深入相關企業、實驗室調研百余次,足跡遍布全國20余個科創高地。從北京中關村到上海張江,從對接院士團隊到“跑部進京”爭取資源,深入調研挖掘內蒙古新質生產力發展突破口,主動對接國家大院大所和科創平台學習先行地區成功經驗。最終,自治區科技廳匯聚形成“找點位、找團隊、找模式”的“突圍”工作路徑,明確儲能、氫能、稀土、特色乳深加工等突圍點位,並推動出台《科技“突圍”工程工作方案》《“4+1”點位專項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協同支持。

  2024年,內蒙古科技之舟於“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大潮中破浪前行。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自治區科技系統凝心聚力、大膽突圍,36項科技“突圍”工程重點任務全面啟動,一批“首”字號、“最”字號成果落地﹔“蒙科聚”平台構建“一體兩翼四輪驅動”成果轉化機制,帶動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82億元﹔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一批科創高地有力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科技興蒙“1+7+N”政策體系打通“最先一公裡”到“最后一公裡”,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性、主動性……一年多以來,全區創新氛圍空前高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成績斐然。而在這些科技“突圍”的戰場上,總有於濰和同事們四處奔忙的身影。

  這些突破性進展背后,凝結著科技“破局者”們的擔當與智慧。科技創新工作是環環相扣的鏈條,唯有凝心聚力,勇於創新、務實擔當,才能合力攻堅。從初入科技管理崗位到如今兩鬢斑白,於濰堅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用拼搏奉獻書寫了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責任擔當。“這是集體的勛章,是對科技系統所有黨員干部工作的認可,我不過是‘領獎代表’。感謝組織信任和培養,為我提供為人民服務的平台和渠道,也讓我更堅定了做好創新事業‘護航者’和‘解題人’的決心。”榮獲2024年自治區“擔當作為好干部”時,於濰用幾句朴實無華的心裡話,將榮譽歸功於團隊。

  責任在肩,唯有實干。“我將繼續把責任扛在肩上,用實干詮釋初心,用責任擔起使命,以創新之力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貢獻力量。”於濰說。(記者 白蓮)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