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合力打造全國“雙碳”戰略區域合作樣板

4月京城,繁花繪春。一場京蒙攜手、共促綠色發展的雙向奔赴正在進行——“京蒙全面合作 攜手共促‘雙碳’”大會4月10日在北京市舉行。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國提出“雙碳”目標5周年。“站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舉辦此次盛會,旨在通過‘綠電進京、綠算入雲、綠品入鏈’三大行動,以‘雙碳’為媒,以合作為橋,推動京蒙兩地資源互補、創新驅動、綠色共贏,為全國‘雙碳’戰略貢獻區域合作樣板。”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雙碳”是國家戰略,更是地區綠色轉型的重要契機與強大驅動力,需要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同頻共振。內蒙古與北京地緣相鄰、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融,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影響區。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內蒙古地理位置優越、資源稟賦豐富,在能源、資源、生態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如今,京蒙合作已走過了29個年頭,在綠色轉型賽道上開創了區域合作新局面。
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土特產”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首都的“菜籃子”“米袋子”。2018年至2024年,內蒙古農畜產品進京銷售額從16.2億元躍升至308億元,帶動近30萬農牧民人均增收超4000元,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內蒙古連續兩年保持新能源總裝機、新增裝機、總發電量三個全國第一,全國新能源發電量十分之一來自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持續為京津冀輸送發展動能,每年通過特高壓電網向華北地區輸送電力超過2000億度,“西電東送”通道可滿足京津冀地區近三成的電力需求。“綠電進京”工程賦能首都北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2024年,“綠電進京”交易量達到5.13億度,同比增長94%,相當於15萬戶家庭1年的用電量。
“內蒙古正加快推動新能源項目建設,計劃為5條已建成的特高壓交流外送通道配套建設新能源規模1350萬千瓦。截至目前,已建成540萬千瓦。同時,我們積極開展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6大沙漠基地中庫布其中北部沙漠基地項目、烏蘭布和沙漠基地項目通道落點均在京津冀地區。預計到‘十五五’時期,內蒙古送電京津冀中新能源規模將突破2500萬千瓦,為北京提供充足的綠電保障。”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作為國家算電協同任務試點地區,內蒙古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全力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傾力打造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實現了從“數字窪地”到“算力樞紐”的成功轉型。截至目前,京蒙兩地在“綠色算力”領域開展合作重大項目37個,內蒙古對口保障北京市相關企業使用算力1.1萬P。
2024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出台《支持內蒙古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內蒙古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內蒙古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產業發展、能源保障等方面創新合作模式。
京蒙合作中,內蒙古交出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亮眼成績單:內蒙古提前一年階段性完成國家下達的“十四五”目標任務,12個盟市均達到了序時進度要求﹔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GDP增速和15.1%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節能降碳和經濟發展高效統籌。
京蒙兩地密切配合、同向發力,有力推動北京市相關產業向內蒙古梯度轉移,一大批北京市優質企業到內蒙古投資興業。京能、京東方、京運通、北控、北京天潤等北京企業紛紛到內蒙古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已建成新能源項目總規模超過1000萬千瓦,在建待建新能源項目總規模超400萬千瓦。
今年內蒙古實施的“區域合作深化行動”中,其中一項就是要深化京蒙全方位合作,推動京蒙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當前,京蒙雙方已經建立了全面合作機制,制定了工作方案,圍繞綠色能源、綠色算力、科技創新、現代產業等10個方面開展合作。目的就是要鞏固和深化現有合作基礎,強化兩地雙向聯動,把內蒙古的綠色產品送出去、把北京的優勢資源引進來,實現從單向幫扶邁向雙向賦能,從產業互補升級為全域聯動。”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生態優先為導向,京蒙兩地正攜手並肩、砥礪前行,共同譜寫京蒙全面合作、共促綠色發展新篇章。
在“京蒙全面合作 攜手共促‘雙碳’”大會上,12個項目簽約,總投資近400億元,涵蓋“綠電”“綠算”“綠品”、生態旅游、資源循環利用等多個領域。
“京蒙兩地通過深化合作,使內蒙古的‘綠電’‘綠算’‘綠品’等資源稟賦,與北京的科技創新、市場應用和資金優勢深度結合,為兩地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大動能,也將為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寶貴經驗。”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說。
在人間芳菲4月天,京蒙再次攜手,共赴“雙碳”之約,共謀綠色未來。(記者 李永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