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海架通“信息高速” 牧民走上致富新路

在阿拉善左旗騰格裡沙漠腹地,天鵝湖宛如一顆藍寶石鑲嵌在金色沙海間。在湖畔的沙漠中,矗立著一座高50米的通信鐵塔基站,這座由阿拉善移動分公司建成的通信基站,多年來服務著周邊3戶牧民,被牧民稱為“沙漠中最孤獨的基站”。
4月8日,記者走進距離通信鐵塔不遠的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通古勒格淖爾嘎查牧民巴特爾家,正在給羊添喂草料的巴特爾談起基站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捷贊不絕口。
“基站建成后有了通訊網絡,打開了溝通外界的大門,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農畜產品也賣得更遠,賣上了好價錢,真是感謝阿拉善移動分公司為我們帶來的幸福新生活!”巴特爾說。
在天鵝湖畔方圓20公裡左右的沙漠中,居住著3戶牧民,彼此相隔達10至15公裡之遙。由於地處偏遠,居住分散,通信信息不通,牧民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這裡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信息孤島”。
“以前,由於信息不通,我們牧民之間有急事,都是步行或騎摩托車翻越沙漠去通知。得病隻能騎摩托車到沙漠高處到處找信號打電話求助,購買物資和出售羊要租車翻越沙海到旗裡去。”巴特爾說。
通訊信號不通、聯絡不便不僅困擾著牧民的生活,也極大制約了產業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讓牧民用上暢通的網絡。2014年初,阿拉善移動分公司綜合考慮沙漠腹地通信網絡建設需求,決定克服建設難度大、投資高等困難,全力解決這個沙漠腹地“信息孤島”通信難題。2014年冬,阿拉善移動分公司的施工建設者們頂著冬季零下25℃的嚴寒,自備干糧,在沙海裡拉開建設帷幕。建設者們先后進沙漠涉戈壁數次實地勘測,面對流沙吞噬路基、晝夜溫差導致設備變形等難題,用駱駝隊馱運光纜,人工挖掘6米深基坑固定地基……經過近8個多月風餐露宿不懈建設,2015年5月,天鵝湖畔首座4G基站建設完成。
基站建成的當天,牧民其其格通過手機視頻見到在外求學的女兒,3分28秒的視頻畫面,成為了天鵝湖畔牧民們告別信號不通、聯絡不便的歷史的見証。
為了讓通訊信號更加暢通,讓牧民開啟5G滿格信號的新生活。2019年,阿拉善移動分公司又成功完成4G基站升級為5G基站的建設,這一裡程碑式的成就為當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借助高速、穩定的5G網絡,天鵝湖及其周邊地區的旅游業實現了質的飛躍。每年這裡舉辦的亞沙賽等大型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涌入這片曾經與世隔絕的沙漠綠洲,在5G技術的助力下,天鵝湖的旅游業逐漸成為了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牧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收入也年年穩步增長。
“以前沒信號,天氣一冷還得回城裡住,每年往返城裡和牧區,非常不方便,賣牛羊肉也隻能去城裡先和買家溝通好,再回牧區拉牛羊肉。自從4G/5G基站開通后,我們幾戶牧民的生活大變樣,春節、國慶等節假日我們都待在牧區,跟兒女和親戚們聯系,直接打開視頻就可以和他們面對面說話,現在我們都是通過直播或視頻賣牛羊肉、奶制品、石頭等土特產。有了信號以后,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僅游客吃飯、住宿我每年收入就達8萬多元。”牧民巴圖說。
如今,天鵝湖湖畔的5G網絡已成為牧民們連接現代文明與拓寬增收致富的橋梁。但這座沙漠基站的建設,對於移動人來說,是建設和維護的“長征”。
據阿拉善移動分公司工程建設部總經理白世平介紹,在建設前期勘測時,工程師們攜帶GPS定位儀徒步測繪78天,僅找水就耗去21天,光基站、光纜建設費用達50萬以上,建成后每年需投入達3萬多元維護費用,光纜巡檢員每月徒步檢查50公裡線路。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聚焦強化阿拉善農牧區的網絡覆蓋,持續擴展和優化4G和5G網絡,確保以更廣泛的信號覆蓋,讓廣大農牧民都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務,讓阿拉善特產和旅游風光通過網絡走向全國,讓農牧民致富路越走越寬闊。”白世平說。(記者 劉宏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