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遼闊草原進入“自然療愈期”

2025年04月10日09:2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內蒙古各地因地施策,以“管”的硬招、“疏”的真招和“轉”的實招,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出良方,在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的同時,推動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

  清明過后,沉寂了一冬的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保護區一帶有了星星點點綠意。

  4月7日一大早,呼和浩特市林業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資源防護科長馮偉,在大青山保護區重點區域武川縣上空開始無人機巡視。巡查結束后,通過呼和浩特市禁牧休牧監測平台,檢查該區域監控到的違規放牧告警,並通過APP進行研判。預警信號也同步傳送林草局,工作人員可在電腦上遠程查看禁牧區的實時情況。

  為了提高禁牧休牧智能化監管水平,今年年初,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專門成立了無人機巡查大隊,構建起“天上看、地面查”的立體化監管體系。目前,23名持証飛手分布在各個旗縣區。

  同樣,為了杜絕違規放牧,鄂爾多斯市建成禁牧監測預警平台,目前已接入高點視頻監控13處、視頻監控30處。今年計劃新增30處,建成后將實現3300余平方公裡范圍內馬牛羊實時識別預警。錫林郭勒盟林草等部門利用遙感、航拍、飛行檢查等技術,全方位、無死角開展常態化監測。

  春季是草原生態系統最為脆弱的時期,也是牧草返青生長的關鍵階段。禁牧休牧作為保護草原生態最有效的方法,不僅可以減少牲畜對牧草啃食、踩踏,還有利於牧草充分返青及后續生長。為此,從4月起,內蒙古的遼闊草原陸續進入“自然療愈期”。鄂爾多斯市5338.2萬畝草原,從4月1日起進入為期3個月的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錫林郭勒盟通過“科學休牧+生態補貼”模式,2.2億畝草場陸續進入45天的春季休牧期﹔4月5日起,包頭市達茂旗禁牧區374.905萬畝、草畜平衡區2003.635萬畝草原開始休牧﹔呼倫貝爾市9329萬畝草原也從4月10日開始同樣迎來“年假”……

  草原休牧,離不開“管”的硬招、“疏”的真招和“轉”的實招,隻有三管齊下,才能有效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草原永遠是我們的命根子,隻有保護好草原生態,才能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少放兩個月牧,牧草長得更好,秋天反而能多打草,是真正的‘休養生息’。”4月8日,家住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錫尼布拉格嘎查牧民吉仁嘎對記者說。為了確保休牧期間牲畜的營養供給,從去年秋季開始,他便提前儲備了3噸檸條顆粒、3噸玉米青儲和400捆玉米草。

  禁牧不等於禁養,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過程,也恰恰成為農牧民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

  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呼和諾爾鎮白音布日德嘎查牧民塔麗婭,今年實現了春羔成活率100%。原因就是她家採取“家庭牧場+舍飼半舍飼”發展模式,由傳統養殖模式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模式轉型,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有效避免了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塔麗婭家的變化不是個例。針對傳統放牧對草場的過度依賴,這幾天,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鎮永豐嘎查牧民張凱,正帶領工人們改造自家標准化牲畜棚圈。張凱家承包著千余畝草場,過去以傳統放牧為主,今年他計劃通過擴大舍飼規模和改良牲畜品種實現綠色轉型。休牧期間,他要將基礎母畜全部轉入舍飼圈養,通過科學配比飼料保障繁殖率,力爭3年內實現種群改良。

  全區各盟市都在因地施策,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提供著“轉”的良方。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2024年圍繞“草原、棚圈、產業”三大領域,示范推廣全年禁牧舍飼、放牧+補飼、牧文旅、牧光產業融合發展等8種模式﹔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總結出3種模式、10種辦法,採取“冷季現代游牧異地舍飼、聯戶經營智慧牧場、季節性草原畜牧業”模式,實現草原生態保護和農牧民增收雙贏。

  近年來,內蒙古各地以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為契機,大力推動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通過優良牲畜選育推廣、畜產品精深加工等多項產業發展政策,在鞏固生態治理成效的同時,保障農牧民收入不減少。

  如今的內蒙古,草原超載牲畜得到有效分流,綜合植被蓋度全面提高,飼草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農牧民科學養牧、保護草原的觀念也在不斷增強。(記者 李國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