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通衢寫繁華

航拍鏡頭下的東河區一景。
6000多年前,阿善先民們選擇了在泉水潺潺的大青山南麓台地上定居,包頭地區初現史前文明曙光。
400多年前,走西口的先輩們背井離鄉謀求“西口外好收成”,踏出多元交融“西口文化”之原點。
100年前,包頭地區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包頭工作委員會成立,點燃了革命之火。
這一切,都發生在包頭市東河區。
據傳,包頭得名也與東河區關系密切,包頭是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古時的東河水草豐美,野鹿成群,牧人便指稱此地為“包克圖”。
當地人說,包頭的根在東河。
而老包頭的故事,也要從東河說起。
包頭塬上 曙光初現
在包頭博物館的“九原長歌——包頭古代歷史文化陳列”展廳,陳列著一件出土於阿善遺址的文物,名為女巫錐刺紋直口陶缽。
“‘女巫’在哪兒?”初見平視,記者並未發現陶缽外表有何特殊之處。
“請俯身觀看,陶缽下腹部刻畫的人物形象就是‘女巫’。”包頭博物館講解員孫桐宇介紹,“人物形象雙手上舉呈祈求狀,雙腿呈蹲坐狀,姿態非常像青蛙,這大概與生殖崇拜、祈雨有關。人們將其刻畫在陶缽上,或寓意著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阿善遺址是黃河流域最北端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聚居遺址,位於東河區阿善溝門村東圪滕蓋溝兩側的台地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之為“包頭塬”。2006年,阿善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間撥回到1979年6月,一位農民拿著一件在大青山上撿到的有著明顯人工加工痕跡的石器,走進了包頭市文物管理所。這件來自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的出現,提示考古工作者:數千年前,此地人類生息過。
1980年,包頭市文物管理所與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共同組成發掘組,對阿善遺址進行試掘,1981年又進行了正式發掘,發掘面積1000多平方米。遺址共有四個時期文化遺存的迭壓關系,其中第四期文化屬青銅時代文化,一、二、三期文化屬新石器時代。
阿善,即蒙古語“甘泉”的意思。“阿善遺址的當時,北有巍巍青山,南有滔滔黃河,繁茂的森林覆蓋著大地,潺潺的泉水縈繞著居住區,阿善先民勞動、生息之所可謂十分壯麗。”這是1982年《內蒙古社會科學》所刊登文章《發掘阿善遺址的主要收獲》中的一段描述。
韓慶壩遺址、轉龍藏遺址、蓿荄溝遺址、阿善遺址、阿都賴遺址、西園遺址……從東河區以東,綿延約60公裡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讓人依稀可以感受當年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彼此相鄰、炊煙相望的“包頭塬”樣貌。
東河,膏腴寶地。始於新石器時代先民開拓生息,盛於明清時期西口移民創業。
西口故地 水旱碼頭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堪稱中國近代史上三次波瀾壯闊的人口遷徙浪潮。
“走西口”,萌芽於明朝中期內地百姓在土默川平原的墾殖,肇始於清康熙西征准噶爾部,興盛於清末全面放墾,延續至20世紀中葉。無數晉、陝、冀等地的民眾走向口外,開拓生息於內蒙古中西部的長城腳下、黃河岸邊、茫茫草原。
陸有平原車馱之便,水有黃河舟楫之利。東河區見証了晉商“走西口”的輝煌歷程,享有“水旱碼頭”“塞外通衢”的盛名。
藍天之下,片片白帆揚起,迎著太陽傲立於水岸。包頭南海濕地景區內的一處醒目雕塑,模擬了古老黃河渡口千帆競渡的盛景。
“水旱碼頭”中的“水碼頭”就是指南海子古渡,這裡曾是一代代人“走西口”到包頭的落腳地。1923年,平綏鐵路包頭段通車后,包頭地區商貿活動更加繁盛,成為中國西北地區聞名遐邇的商埠重鎮和糧食、皮毛、藥材集散中心。
距離包頭南海濕地景區數公裡處,紅星早市裡的人群熙熙攘攘、商品五花八門,繪就了一幅鮮活的“老包頭市井煙火圖”。曾幾何時,老包頭城內商賈輻輳、百貨駢闐,各路皮毛集中於此,商人們在位於紅星一帶的車馬大店(又稱紅星旅店)休憩調整,再將皮毛轉運出口。
1月19日,位於東河區北梁三官廟社區的老包頭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街,成為包頭城市文化旅游又一處新地標。
“這片街區是老包頭商貿業發展的原點。”老包頭歷史文化愛好者劉清成介紹,晉商在包頭設立的最早一批商號誕生於此,“九行十六社”上千家商號也是從這裡發展壯大。
在口外文化的嵌入發展過程中,西口地區新的社會形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得到重構,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口文化。
東河區文聯主席李艷華認為:“西口文化是一種復合文化。正是因為北疆大地的多元、包容、開放,才能在漫長歲月裡承載無數‘走西口’的人到這裡生存發展、創業立業。”
西口往事融於城市氣質。今朝的包頭秉持包容大氣的姿態,持續提升“包你滿意”“包你放心”一流營商環境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讓包頭成為國資敢干、民資敢闖、外資敢投的發展高地。
金街紅街 文旅煥彩
包頭金街,挺會“整活兒”。
2025年每個月的農歷初一、十五,老包頭廟會將於這裡如期而至。傳統民俗表演、特色美食制作、地方小吃品鑒、手工藝品展示、文化展覽等,全方位展現老包頭的風土人情與民俗魅力。
這片夜幕下金光璀璨的古街巷,曾是百年前晉商喬家在包頭的商脈福地。徜徉於明清晉風仿古建筑群中,抬頭可見“復盛公”“復義和”“義盛泉”“永合成”等老商號招牌,再現“財源滾滾九江口、牛橋馬市牙行旺”的西口重鎮商貿盛景。
2023年8月,在喬家金街基礎上提檔升級的包頭金街煥新開街。包頭金街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鄔哲介紹:“包頭金街以老包頭商貿文化為載體,打造西北第一沉浸式國潮文旅體驗商街,2024年全年累計客流量401.17萬人次,累計營收515.38萬元。”
同樣是2023年8月,改造升級后的包頭紅街正式亮相。“包頭紅街是依托我黨早期杰出領導人王若飛的紀念館打造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這裡不僅是商業區,更是包頭市唯一一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王若飛紀念館館長李靜說。
一盞煤油燈、一張小方桌,兩名身著長衫的青年盤坐在炕上相談甚歡,這是泰安客棧舊址3號房間所復原的土地革命時期王若飛與烏蘭夫研究革命工作的場景。
1931年10月,時任中共西北特委書記的王若飛以旅蒙商人的身份住進泰安客棧,指導開展革命工作,同年11月21日晚,在客棧3號房間不幸被捕。
離王若飛紀念館不到3公裡處,坐落著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召廟——包頭召(又名福徵寺)。1925年春天,中國共產黨包頭工作委員會在這座召廟東跨院誕生。王若飛、烏蘭夫、李裕智等革命先輩在此留下光輝足跡。
在東河區這片紅色沃土,一處處紅色遺跡承載著一個個觸動心弦的紅色故事。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當地打造了“包頭召革命紀念館—王若飛紀念館—中共包頭市委舊址—包頭金街紅色收藏館—南海濕地紅色收藏館”紅色主題教育研學游路線,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光陰流轉,文脈不息。歷史賦予了東河區璀璨豐郁的人文氣息和城市記憶,時代塑造了東河區日新月異的民俗風貌和城市形態。
老包頭的新故事,仍在精彩講述。(記者 李卓)
(圖片由東河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