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軍工之城耀北疆

2025年03月19日09:4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航拍鏡頭下的青山區一景。

  巍巍大青山,赫赫軍工城。

  包頭市青山區,因山得名,依山而建,在歲月長河中,它的傳奇故事與共和國軍工歷史緊密相連。

  這裡,不斷更新換代的武器裝備,見証著軍工之城的光輝歷程﹔激情燃燒的艱苦歲月,激蕩著為國礪劍的家國情懷﹔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烙印著承星履草的時代記憶。

  這裡,一代代軍工人賡續傳承紅色基因,堅守“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仰,用忠誠勇毅擔當鍛造大國重器,將青春和熱血鐫刻在祖國北疆大地上。

  鑄盾礪劍 匠心追夢

  驅車沿京藏高速公路行進至包頭青山段,矗立於路北側的一座長約30米,寬約14米,高約13米,炮管長18米的巨型坦克雕塑映入眼帘,它通身迷彩、鋼筋鐵骨、英姿勃勃。

  雕塑以內蒙古一機集團研制生產的真實坦克為樣板,如地標般提醒著每位途經此處的人,這裡是軍工之城。

  崛起在陰山腳下,揚名於沙場點兵,新中國的第一輛主戰坦克、第一門高射炮就誕生在這裡,這裡同時也是第一枚原子彈、第一枚氫彈和第一艘核潛艇的燃料生產地。

  帶著與生俱來的質朴與倔強,青山區容納了許多軍工記憶,積澱起豐富的軍工文化。

  “一五”時期,隨著主戰坦克制造、火炮研發兩個項目落戶包頭,一機廠(內蒙古一機集團前身)和二機廠(內蒙古北方重工集團前身)相繼籌建。1958年,中國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廠——二〇二廠(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前身)又選址在青山區。

  為了服務保障這些重大軍工和配套項目實施,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支邊人員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匯集到這片廣袤而荒蕪的土地,隱姓埋名,艱苦奮斗,書寫了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篇章。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了10周年的慶典。在萬眾矚目的閱兵式上,32輛嶄新的坦克雄赳赳、氣昂昂駛過天安門廣場,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坦克工業從無到有的進步。

  內蒙古一機集團,正是新中國第一輛主戰坦克的誕生地。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巨大動力,是“祖國需要你們”的偉大號召。

  二〇二廠退休職工任長順今年已經86歲,作為核一代工業者,他至今還對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記憶猶新。

  建廠初期,各個廠房都在施工之中,為了早日拿出科研成果,技術人員在簡易倉庫裡,利用簡陋試驗條件,在技術資料奇缺的情況下試制出關鍵部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作出巨大貢獻。

  “這種艱苦創業、團結協助、勇克技術難關的精神被譽為‘倉庫精神’,當時大家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過技術關,要早日試制出‘爭氣彈’。”任長順激情難掩的講述讓記者聽得熱血沸騰。

  鑄強國利器、造富民堅犁。改革開放以來,軍工企業在一次又一次變革的陣痛中苦苦求索,走出了獨具魅力的軍民融合之路。

  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原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劍銘說,忠誠奉獻、不講條件的特質,刻進了一代代軍工人的生命裡,在這片土地上永久地傳承。

  初心不渝 精神永續

  一條兵工路,默默注視著一件件國之重器從這裡奔赴五湖四海,默默見証著一代代建設者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行走在此,越來越多富有軍工元素的公園景觀和綠地描繪出“包頭市兵工路帶狀公園”的美麗畫卷。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北方兵器城,不僅展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自主生產及引進的裝甲車、火炮等退役武器,園裡還坐落著吳運鐸事跡展覽館,每天,全國各地的人慕名來到這裡,緬懷紀念。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展館裡,“把一切獻給黨”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戰爭年代,舍生忘死、為國鑄劍﹔和平年代,夙夜在公、為黨盡心。

  望遠山而力行。時代不同,但“把一切獻給黨”的精神永續。

  奮斗的高山沒有頂峰,后人的跋涉仍在繼續。

  “設備維修就像大夫給病人看病,根據病情做診斷,對症下藥……”記者見到北重集團防務事業部設備維修中心維修電工廖麗娟時,她正向徒弟傳授工作心得。

  時代進步,變的是日新月異的科技,不變的是大國工匠對祖國的忠誠和軍工精神的傳承。

  “我們趕上了重視技能人才的時代,有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更要時刻保持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初心,永遠做一顆促進國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螺絲釘’。”廖麗娟說。

  在“把一切獻給黨”的感召中,一代代軍工楷模、大國工匠恪盡職守、勇攀高峰。

  盧仁峰、戎鵬強……一個個閃耀的名字,用時間淬煉本領,用汗水澆灌理想,用奮斗創造了一個個中國奇跡。

  古韻新姿 燈火可親

  一座城市是一部歷史,街巷文化便是城市歷史沿革和變遷的紐帶。

  作為二〇二廠配套生活區的烏素圖歷史文化街區沿用至今。二〇二廠中核賓館簡潔而庄重﹔隱藏著無數幸福與哀愁的“老八棟”﹔老鄰舊居們南腔北調的交談和問候……在歷史和當下交錯的時空裡,層層疊疊。

  尖頂、紅瓦、灰牆、綠窗框,作為一機廠的配套職工用房,青山路街道自一社區自由路二號街坊刻錄生活痕跡,在新時代獲得了更加雋永的生命力。

  漫步老街區,如同翻開一本城市記憶之書,懷舊的氛圍扑面而來。勇敢的人們曾在這裡創造歷史,見証歷史,也終於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街區展露出了歲月的“皺紋”。

  “2021年3月31日,自由路二號街坊小涼房拆遷工作啟動。當年7月20日,1136間小涼房、163個小院全部拆除……”這些數字深深刻在青山路街道自一社區黨委書記烏蘭娜的腦海中,每次提起她都會脫口而出。

  移民區、工業區的紅色基因為青山區的發展注入了厚重而豐富的內涵﹔雄厚的產業基礎、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淳朴高尚的民風讓青山區的尋夢之路更加堅定而自信。

  青山區修舊如舊,老街區再現“芳華”。

  這幾天,東達山原創音樂工作室的方金良和朋友們再次相聚在工作室,“我們為包頭市和東達溝村創作了10多首歌曲,為有情懷的人而歌,為新農村而歌,為時代而歌,是我們的共識和默契。”方金良的眼中滿是對音樂的執著與熱忱。

  命運的齒輪隨著藝術家們的到來而悄悄轉動,從當年一個開採砂石的小山溝變成遠近聞名的藝術村,到入選中國文聯第三批“文藝兩新”集聚區實踐基地,東達溝村實現了從“網紅”到“長紅”的蛻變。

  得益於持續的保護和建設,在變與不變之間,造就了硬核的青山、柔軟的城市。

  時光的磨礪、歲月的淘洗,在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創新中,青山區用不同的方式與世界對話,塑造著自己,也探尋著未來。(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宋爽)

  (圖片由青山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