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牛裝上遺傳“身份証”
我國首款蒙古牛育種芯片“相牛1號”投入使用

3月17日,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肉牛育種創新團隊的實驗室,科研人員將採集到的蒙古牛靜脈血輕輕封存。這些承載著生物“密碼”的血液樣本,將通過“相牛1號”育種芯片進行“解碼”。
“我們研制出了全國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蒙古牛10K液相育種芯片——‘相牛1號’。育種芯片於今年2月上市,目前已在錫林郭勒盟應用,為蒙古牛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有力工具。通過數據比對,証明芯片整體性能達到國際主流水平。”芯片研發負責人、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吳江鴻興奮地說。
“相牛1號”育種芯片由內蒙古自治區育種聯合攻關項目成員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肉牛育種創新團隊研發,基因分型檢測一致性達99.75%。研發團隊歷時4載,跨越2400公裡,採集東起呼倫貝爾市、西至阿拉善盟的12個盟市的1000余份蒙古牛樣本,以及三河牛等3個以蒙古牛為母本育成的品種樣本和科爾沁肉牛類群樣本200多份,構建起全球最完整的蒙古牛種質資源數據庫。通過對肉牛的基因組進行深度測序,從30億個鹼基位點中精准篩選出1萬個高多態性SNP位點,涵蓋了毛色、繁殖、肉品質、產奶以及疾病健康等多個性狀相關的功能位點。
“這相當於給牛裝上了遺傳‘身份証’。”吳江鴻指著分析平台顯示的蒙古牛基因圖譜說,“傳統選育需觀察3—5個世代約10—15年,現在將樣本放入檢測平台,當天即可預判育種方向,並基於基因數據選配合適的配種對象,大大降低了試錯成本。”
蒙古牛是我國分布廣、數量多的黃牛品種之一,抗逆性、抗病性等性能優於其他國內外品種,是優秀的種質資源。三河牛、草原紅牛、華西牛3個新品種都是以蒙古牛為母本育成的。然而,蒙古牛的本品種選育及遺傳資源鑒定工作卻比較滯后,甚至面臨著純種蒙古牛數量日益減少、遺傳多樣性流失的困境。
“相牛1號”的問世,可廣泛應用於蒙古牛及其育成品種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群體家系構建及系譜梳理等方面。同時,也為全基因組關聯、群體遺傳進化分析等基礎研究提供了新方案。
“相牛1號”育種芯片基於國產化設計和自動化流程,單次可檢測樣本數量達3000個,遠超常規進口芯片單次處理96個樣本的檢測通量。同時,相較於常規進口芯片,“相牛1號”育種芯片單樣本的肉牛分型檢測成本降低40%以上。目前,“相牛1號”已用於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原種畜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國家級蒙古牛保種場)580頭蒙古牛的基因檢測和遺傳解析,助力正在選育的“蘇尼特牛”新遺傳資源鑒定。(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