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牽手”到“共進” 京蒙教育協作再升級

“各盟市項目需求如何?”“各高校與北京高校共建進度如何?”連日來,自治區教育廳線上線下密集召開多場京蒙教育協作工作推進會,精准對接各盟市、高校需求,為京蒙教育協作架好橋、鋪好路,推動協作進一步深化。
過去的2024年,在京蒙教育協作框架下,通過優質資源共享、教育數字化轉型、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京蒙教育協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內蒙古累計選派1154名校長、教師赴北京開展“培訓+跟崗+實踐”,派出人數較2023年增長了1.3倍﹔北京市選派485名教師赴內蒙古送教講學,選派人數較2023年增長了2倍,輻射內蒙古10個盟市﹔自治區教育廳與北京市教委共同選派173人赴內蒙古1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18所高中學校開展“組團式”幫扶,“一縣一方案”精准施策。京蒙教育協作實現由“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協作”的跨越。
內蒙古智慧教育平台與京蒙教育協作智慧平台賬號實現一站式登錄,依托平台,內蒙古與北京市優質學校開展“同步課堂 同步教研”等主題活動,輻射帶動7000余位教師參與﹔引入“近光講堂”等北京市教育品牌資源,圍繞科學、藝術、體育等領域邀請專家學者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惠及全區14萬余名師生。信息化賦能讓教育更“智慧”。
京津冀蒙高校聯盟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京津冀蒙四地118所本科高校加入聯盟,數量達到四地本科高校總量的93%,為區域高等教育協同創新樹立了新范式。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與北京高校圍繞稀土強磁材料應用、半導體光伏技術等領域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學生聯合培養等合作……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勢頭更足。
持之以恆耕耘,收獲累累碩果。截至目前,內蒙古共有525所中小學與北京市416所中小學建立結對關系,12所高校與北京市的15所高校開展合作,31所職業院校與北京市的20所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多層次、多元化的溝通協作模式構建完成,京蒙教育協作大格局基本形成。
2025年是京蒙“教育倍增計劃”的深化拓展之年,也是京蒙教育協作向“融鑄式”轉型升級之年。
“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圍繞我區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的短板弱項,以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為牽引,以京蒙教育協作項目為抓手,扎實開展小切口、一對一的精准對接和深度合作。”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們已經對在京津冀蒙高校聯盟框架下開展人才聯合培養的一些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后續還將根據推進情況給予相應支持。同時,希望我們的高校積極與北京的相關高水平院校開展聯合共建,共享課程、教材、實驗室等優質資源,進一步提升高校建設水平。”
今年,自治區教育廳將深入推進“京師”來蒙工作,設立“銀齡教師講學計劃”專項資金,吸引招募北京市優秀退休校長教師,赴內蒙古開展銀齡講學活動,覆蓋大中小學各學段﹔聚焦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指導內蒙古8所本科高校與北京市11所高校共建11個學科專業,12所高職院校與北京市14所高校共建13個學科專業,進一步優化調整內蒙古高校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提升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能力和水平。
此外,兩地還將持續打造京蒙教育協作亮點品牌,辦好第三屆“駝鈴杯”課堂教學大賽、京蒙教育協同發展論壇等品牌活動,促進兩地教師互學互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組織京蒙兩地師生共同開展青少年學生民族團結和生態實踐研學等。
“這次研學開始了我們友誼的小船,我們在篝火晚會上手挽著手,圍著篝火唱歌跳舞,象征著京蒙一條心……”這是結束了2024年暑假京蒙東西部協作海拉爾研學活動后,北京一零一中的學生周文捷給新結識的呼倫貝爾好朋友裴雪雅寫的信。
面向未來,京蒙教育協作將不斷向“融鑄式”轉型升級,協作工作由部分學校、教師、學生受益向幫扶地區全覆蓋進一步拓展,兩地師生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廣泛、更加深入!(記者 劉志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