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聚天下英才 筑發展高地

在當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人才已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力量。呼和浩特市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來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人才為筆,繪就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
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的“第一磁場”。呼和浩特市精心打造系統化、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體系。人才新政3.0版迭代升級工作順利收官,在對原有政策深入調研評估的基礎上,保留精華,推陳出新。圍繞人才總量擴充、層次提升、產才融合等關鍵領域,出台《關於高質量推進新時代首府人才工作的意見》,即“人才強市25條”。同時,配套政策緊跟落實,實現政策發布、咨詢、兌現的“直達快享”。全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工作已開啟受理通道,《關於建設科技強市推動首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也正式落地。2024年,通過數字化首府人才服務平台常態化開展政策兌現,撥付1億元人才工作經費,提供1.5萬余套人才保障住房,真金白銀為人才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科創平台是人才施展才華的“大舞台”。和林格爾人才科創中心活力迸發,全力支持西安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實體化運營,引入西安交大精密微納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團隊,打造國內首個對標國際領先的空天跨尺度計量基准大科學裝置和計量基准級高性能光柵研發制造基地。2024年,中科院黃維院士、西安交大劉紅忠教授等高端人才團隊紛紛加盟,全年新增10個人才團隊,總數達52個,新增人才1300人,總數達到1.94萬人。
“國字號”科技平台建設成果豐碩。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構建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設立孵化資金池,鏈接123家上下游企業,實施239個項目,取得10項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並實現產業化。在市本級人才項目支持下,乳創中心聯合區內外高校院所、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母乳化乳制品制備與營養價值研究。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穩步推進,獲批全國草產業首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和自治區首個紫花苜蓿生物安全評價中間試驗基地,蒙草牽頭聯合各方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苜蓿品質研究。半導體材料創新中心科研實力不斷攀升,中環領先的婁中士獲評市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中環晶體和中環光伏的研發創新團隊也分別入選市級科技創新創業團隊。此外,“人才科創飛地”建設加速,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落戶,呼和浩特科創中心(北京)吸引15家科技型企業雙注冊,金宇生物在京建設mRNA動物疫苗聯合實驗室。
體制機制創新是釋放人才活力的“關鍵鑰匙”。呼和浩特市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在職稱評審方面,實行基層高級職稱“定向使用、定向評價”,提高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為中小學新增3747個中高級崗位,設立150個中高級崗位“周轉池”。2024年,754名一線教師、341名基層專技人才獲評高級職稱,5467名鄉村振興一線和非公有制領域專技人才享受職稱傾斜政策,蒙牛、中廣核新能源投資公司等人才密集單位獲得自主開展職稱評審的權限。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上海交大內蒙古研究院、中國農科院北方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採用“預算制+負面清單”方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高校協同創新項目經費實行“包干制”管理,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權,25項新技術實現成果轉化。企業“引才用才”的創新主體地位得到強化,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重大科技項目由企業主導實施。目前,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9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52家,自治區科技領軍企業8家、市級科技領軍企業44家。“科技特派員+企業”一對一服務模式逐步完善,備案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達32家,入站企業科技特派員853名,助力科技型企業形成“建立一個研發機構+培養一支創新團隊”的發展模式。
2024年12月26日,呼和浩特市正式發布“呼和浩特人才強市25條”,並將陸續出台配套實施細則和具體辦理流程。呼和浩特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積極行動,結合政策深挖服務“盲點”和人才需求“熱點”,推進人才服務一體化平台二期建設。推動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發布操作指南,採用網上申請、部門初審復核的程序。推動租購房補貼政策落地,符合條件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購房分別補貼10萬元、5萬元、3萬元、2萬元,租房分別按月補貼1000元、800元、500元、300元,補貼期限不超24個月。截至2月中旬,已受理購房補貼申請177人次,租房補貼78人次,預計年底為1000人左右發放補貼。
呼和浩特市誠心引才、熱心留才、傾心育才、真心愛才,通過制度創新匯聚青年才俊,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奏響時代最強音。未來,呼和浩特市將繼續以人才為引擎,驅動城市在創新發展的征程中不斷跨越新高度,向著更美好的明天奮勇邁進。(記者 劉洋 通訊員 阿柔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