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全區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

看內蒙古“糧方”裡的技術含金量

2025年02月14日09:0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糧食總產量達到820.1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牛羊肉、牛奶產量穩居全國第1位﹔糧食畝均產量提高24.2斤,玉米、馬鈴薯平均單產再創新高……2024年北疆“糧倉”內蒙古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

  這是“藏糧於技”的豐收。近年來,內蒙古緊盯農牧業領域技術創新,持續推進農牧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農牧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目前全區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為把農牧業打造成現代化大產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品種更優 助力穩產豐產

  種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藏糧於技”的重中之重。內蒙古堅持選品種、建基地、促推廣,自2022年開始連續3年建設“看禾選種”平台,打造農民選用良種的看台、農技人員推介品種的平台。

  2024年,內蒙古建設“看禾選種”平台60個,面向全國征集農作物品種2204個,舉辦現場觀摩活動421場,線上線下觀摩量達7萬人次。去年12月,“看禾選種”平台展示示范品種推介結果出爐,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小麥、馬鈴薯、向日葵、雜糧雜豆、設施蔬菜在內的適宜不同生態區域種植的60個主導品種脫穎而出。

  “‘看禾選種’一頭連著科研、生產,一頭連著企業、農民,是融通種業創新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點,也是推出好品種和扶強種子企業的重要平台,將有力推動內蒙古農作物良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內蒙古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胡有林說。

  從現代育種技術突破,到品種篩選、示范,再到主導品種推廣應用,良種有力支撐了糧食連年穩產豐產、農畜產品穩定供應。

  內蒙古持續向種業堵點和短板發力,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2024年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46個,完成引種備案品種231個,初審登記品種105個﹔完成種子樣品市場抽檢801個,農作物質量認証品種19個、認証面積2.9萬畝﹔推動建設華西牛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遴選自治區核心育種場10家,新增種公牛235頭,培育種公羊1100隻,新增家畜遺傳材料制作單位4家,牛凍精、牛胚胎年生產能力和生豬年供種能力分別提升350萬劑、1.5萬枚和30萬劑。

  同時,不斷提升種質資源保護水平。2024年制作烏冉克羊、河套大耳豬、阿拉善雙峰駝等品種遺傳材料5721份,保存馬鈴薯種質資源431份﹔開展土著水產品種保護,人工繁育華子魚魚苗1.6億尾及黃河鯉、哲羅鲑等1985萬尾。

  農牧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內蒙古將進一步完善品種展示評價體系,擴大品種示范推廣規模,有效推動新一輪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

  技術更新 提升生產效率

  2024年秋天,內蒙古大豆高產典型不斷涌現,成果喜人。其中,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五家子村的百畝大豆示范田採用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和大豆提質固氮ARC耦合綠色增產技術,實收畝產達321.7公斤,再次刷新內蒙古大豆高產紀錄﹔內蒙古大興安嶺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河農牧場分公司6隊9號地的百畝大豆示范田採用大豆大壟高台栽培技術,實收畝產達314.7公斤,刷新了呼倫貝爾市大豆單產紀錄。

  2024年12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2024年大豆油菜大面積高產典型案例。其中,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東方紅村大豆高產典型案例單產為321.7公斤/畝,居該組別第四位。內蒙古5個案例入選大豆清種春播模式高產典型案例。

  屢創高產,展現出農牧業領域新技術的力量。2024年,內蒙古組織遴選推廣主推技術43項,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71.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0%以上。

  近年來,內蒙古加強農牧業基礎研究和前瞻布局,密切結合市場需求和重點領域,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讓優勢更優、強項更強。

  內蒙古聚焦主要糧油作物,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技術示范推廣技術方案》等14個方案。2024年建立示范區708個,核心示范面積93萬畝,示范推廣3710萬畝,為農牧業技術搭建了一批推廣示范平台,帶動農業科技“飛”入千家萬戶。

  聚焦關鍵節點,打造示范亮點。全區繼續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綠色高產高效和優質高效增糧示范等行動,2024年圍繞優質品種篩選、綜合性狀田間測試等內容開展試驗示范150余項次,指導服務農牧戶超9000人次。項目區技術到位率、良種到位率均達100%。

  模式更多 提高綜合效益

  在鹽鹼水裡養蟹,這件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兒,在鄂爾多斯市成為現實。

  去年3月份,首批24萬尾中華絨螯蟹“江海21”蟹苗投放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和巴拉貢鎮水產養殖基地。蟹苗成功投放,成為鹽鹼地河蟹養殖產業的重要嘗試。

  “通過實施螃蟹在溫棚內蛻殼1次,外塘蛻殼3次的‘1+3棚塘接力’養殖模式,把曾是沿河的鹽鹼地變成了如今有名的‘水產品’打卡地。”鄂爾多斯市農牧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鄂爾多斯市以“上糧下漁”的抬田模式改造低窪鹽鹼地,通過挖塘墊地實現池塘養蝦蟹、抬田種水稻。這種“塘—田”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以漁降鹽、以漁治鹼、種養結合恢復土地生產力,同時,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讓科研任務從生產中來,科研成果回到生產中去。內蒙古農牧業技術推廣工作著力突出應用導向,探索建立面向產業需求、面向應用場景的農牧業科技新模式。

  2024年,內蒙古繼續開展肉牛、肉羊、絨山羊等畜種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示范推廣,提煉農區舍飼肉用母牛養殖等4種模式﹔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鹽鹼水綠色高效養殖等6項技術,示范面積近20萬畝,示范區平均增產10%。首次引進紅螯螯蝦、斑點叉尾鮰等4個品種並試養成功。

  同時,扎實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2024年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通遼市科左中旗、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3個旗縣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6.6萬畝。累計完成鹽鹼地改造提升50萬畝,集成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等綜合利用技術模式9套。

  北疆“糧倉”,穰穰豐盈。內蒙古加快發展農牧業科技、錘煉農技推廣隊伍、完善農技推廣手段,切實提高農技推廣能力,以科技創新驅動農牧業現代化。(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