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 引澤潤良田(城市味道·大河九曲)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磴口縣地理位置示意圖。 |
![]() |
磴口縣三盛公糧倉博物館。 |
![]() |
黃河磴口段,漁民在捕魚。 |
![]() |
三盛公水利樞紐俯瞰。 |
城標
萬裡黃河第一閘
到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素有“萬裡黃河第一閘”之稱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是必打卡之地。
歷史上,黃河是一條擺動的河流。“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說的就是曾因泥沙擁集抬高河道,河水屢屢沖毀堤壩改道奔流,但同時也孕育了河套地區的大片肥沃農田。
黃河文化,承載著農耕文明、治水智慧與民族精神。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的河套地區,融合了草原文化、農耕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地域文化。它以治水興農為主題,體現了河套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與勇氣。
“三盛公,河套源”。磴口境內的陰山岩畫、雞鹿塞、朔方郡故城遺址群等歷史遺跡見証著千年歲月變遷。
1961年建成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是內蒙古河套灌區的引水龍頭工程,結束了河套地區千百年來“多口引水、無壩自流”的歷史,保証了灌區1100多萬畝良田適時適量引水灌溉。奔流的黃河因三盛公水利樞紐的攔截平靜下來,經過總干渠、干渠及各級渠道,輸送到田間地頭,完善的7級灌排體系使得河套平原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及副食品生產基地,被譽為“八百裡河套米糧川”。
如今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是國家水情教育基地,通過展示水利樞紐工程布局、組成、結構等,向公眾普及水利知識,傳承水利文化。樞紐工程還入選了水利部第二屆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展現治水興水的人文關懷,致力於對水文化、黃河文化、河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以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為基礎,推動水利景觀和工程文化的相互承載、相互融合、相互發展。
城事
登上三盛公水利樞紐觀景平台,眼前豁然開朗。黃河宛如一條巨龍,自天際蜿蜒而來,在攔河閘壩的疏導和調控下,水流變得平緩有序。在這裡,黃河被一分為二,一條仍沿主河道逶迤東去,一條則被引入由人工開鑿的總干渠。
從地圖上看,總干渠像為測量黃河推進距離畫的線段一般,沿著近乎筆直的線路與主河道並行,卻又優雅地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它承載著灌溉的重任,滋養著河套平原的廣袤農田,也難怪當地人親切地把總干渠稱作“二黃河”。
縣城因黃河而生
今年81歲的磴口縣文藝工作者官亦鳴,仍活躍在一線。他說,之所以堅持,是因為忙碌能使人保持活力,更是源於對家鄉的熱愛。
“這是一個完全仰仗黃河水生存的地方!”官亦鳴動情地說,縣城所在地巴彥高勒鎮西接烏蘭布和沙漠,沙漠佔縣域總面積77%,如果沒有黃河水的滋潤,這裡早就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
年均降水量約為150毫米,年均蒸發量卻在2000毫米以上,磴口縣的歷史,是一部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融史,也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奮斗史。
“三盛公水利樞紐的建設,讓黃河安定下來,居民才得以安居,治理沙漠、發展生產、建設家園。”官亦鳴說,幾十年前,出門到處是沙,修路時清除沙丘,不時就能從沙中挖出被沙埋沒的房子。如今的縣城,碧樹環抱,流水潺潺。
三盛公水利樞紐選址規劃后,1958年,磴口縣政府逐水利樞紐遷址,從56公裡外的巴音木仁蘇木搬至如今的巴彥高勒鎮,足可見這座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對河套平原,特別是對磴口縣影響之深。
以三盛公水利樞紐為起點,在全長約230公裡的總干渠上,有13條干渠,每條干渠上還有更細小的分干渠、支渠,無數像毛細血管一樣的溝渠形成一張細密的網,黃河水流經網絡,滋潤著1100多萬畝農田。如今,這裡出產的小麥、葵花、玉米、番茄、甜瓜等一系列農產品走向千家萬戶,成為河套灌區的名片。
“得益於水利建設,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對土地、黃河、水利的感情極深。”內蒙古哈騰套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志敏介紹,以耕種文明和水利文化為依托,近年來,磴口縣的特色種植有聲有色,水利設施文化旅游產業風生水起,逐漸形成了磴口的新名片。
風景衍生新業態
大河奔騰流淌,300多米長的攔河閘橫亙其上,蔚為壯觀。此前,磴口縣視頻博主趙普華在這裡拍攝了一條視頻,經磴口縣文旅廣電局發出后,網絡平台播放量達到100多萬。
三十出頭的趙普華在磴口縣渡口鎮永勝村出生長大。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到黃河邊玩耍,“父親為了逗我,經常念他作的一首詩”。
后來,趙普華離開家鄉求學,畢業后在外地工作,直到2018年一次回家的路上,“車行至三盛公水利樞紐附近,黃河水的味道扑面而來,太親切了,我決定回鄉創業。”
走下三盛公水利樞紐攔河閘,不遠,就來到了黃河三盛公國家水利風景區,這是一處融合了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的水利主題公園,每逢夏季游人如織。
一旁的大河煙波浩渺,河岸上每一處靜默的景觀都與大河相關。在這裡,廢舊的閘門和旋輪、齒條、鐵鏈、閘門等水利設施零件不只是歲月的証物,它們經過巧妙的設計與布局,成為獨具匠心的展品。在游客體驗區,能看到當年建設樞紐時用的籮筐、扁擔、手推車和工人們居住的簡易工棚。
“當初建園時想展示獨具特色的水利旅游資源,沒想到,景區在科普方面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盛公水利樞紐管理中心負責人劉喜軍說,作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2024年,景區完成了自治區研學旅游線路和課程的申報,並入選自治區第三批研學旅游基地。磴口縣旅游服務中心主任袁瑞瓊說:“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潤農’,黃河農業觀光旅游、鄉村體驗游、綠色有機溯源探索等項目吸引的游客越來越多。”
2024年,磴口縣共接待游客150.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億元。
瓜田增收日子甜
上午9點多,在巴彥高勒鎮北灘村的磴口縣華萊士瓜特色產業示范區裡,返鄉創業大學生武芮鋒正在忙碌。前年,他從重慶回到家鄉成為一名“瓜農”,自產自銷,2023年純收入近30萬元。“各類大棚的保溫效果不同,用以應對四季不同的氣溫,這樣就可以實現全年均衡上市。”這個“工齡”不到兩年的年輕瓜農,儼然成了種植專家。
2024年7月,磴口縣舉辦了第三十二屆華萊士節。以華萊士瓜為原型設計的文創吉祥物“磴瓜瓜”圓頭圓腦、憨態可掬,形象徽章、書簽等都成了熱銷產品。
1993年,時任磴口縣廣電局局長的官亦鳴牽頭,舉辦了第一屆華萊士節。30多年過去了,每逢活動,他都要到現場助陣。跟華萊士節同齡的趙普華在現場又是拍攝又是直播,忙得不亦樂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武芮鋒則忙著打包發貨,他從去年開始做起了網絡直銷。
北灘村黨支部副書記余保存介紹,近年來,磴口縣甜瓜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現已形成10多個品種的特色甜瓜產業,種植面積達到5.5萬畝,總產量11萬噸,總產值突破3.3億元,農民人均來自甜瓜產業的收入5000元左右。
我與一座城
見到河就想起故鄉
何承剛
我的父母靠務農,養活了8個子女。我生在1965年,我家門前不遠,就是從總干渠“二黃河”引流而來的一條干渠。
有了黃河水,秋天總是金色的豐收記憶。父輩們把糧食一車車拉回生產隊,堆成了山。童年的整個夏天,我和小伙伴們就嬉戲在干渠河水的懷抱裡。灌溉期,滿河的水洶涌湍急,初識水性的我們不停地和河水較量,當用盡最后一點力氣游到對岸,在怦怦的心跳中升騰起驕傲和自豪。停水期,河底淺淺的水清澈見底,被太陽晒得溫暖柔滑,我們輕鬆自在地在河裡圍魚。冬天河裡的冰如一面平滑的大鏡子,我們一個個都成為無師自通的“花樣溜冰”選手,在寒冷的冬天玩得熱火朝天……
有黃河就有糧食。我母親常把生人叫進屋裡,招待一碗熱飯。我和兄弟姐妹們總是嫌棄外人用臟了碗筷,但母親總是耐心地叮囑我們:“我們以前也是外來戶,如果沒有之前的老戶接納我們,咱家也得挨餓。”
兒時家門口的河,常常流進我的夢鄉。無論我走到何處,見到河就想起故鄉。她永不停息,在我心中流淌成一河的鄉愁。把黃河比作母親河是最貼切不過的,她真的像母親一樣,接納包容所有,永遠是那麼豁達。
登上昨天的台階,獨坐回憶的碼頭,靜靜流淌的黃河水,帶來心靈的寧靜。
來吧!這裡是你的遠方,這裡是我的家鄉。
(作者為巴彥淖爾市網絡及新文藝群體協會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0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