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品非遺之韻,流光溢彩賀新春

2025年01月29日08:3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1月22日晚,華燈初上,內蒙古展覽館廣場上一場祭火祭灶活動正在上演,人們圍著篝火,歡歌笑語,祈福求願。

  祭火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祭灶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習俗,人們通過祭火祭灶表達美好願望,祈盼國泰民安。

  時光與匠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份遺產,是民族的瑰寶、歷史的見証、文化的傳承。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第一個“非遺版”春節, 內蒙古大地上流光溢彩、喜氣洋洋。

  1月22日晚,“烏蘭察布之夜”舉行新年亮燈儀式,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這裡的民俗項目特別多,“麻糖匯”,請來全國各地的麻糖手藝傳承人,用6888斤麻糖制成了麻糖吉祥珠,引得游客爭相品嘗。

  這一晚的“烏蘭察布之夜”可謂一步一絕活,敦煌鼓舞、抖空竹、舞龍舞獅、火壺……傳承人帶“藝”而來,觀賞者拍案叫絕。這一夜的“烏蘭察布之夜”全街皆舞台,人們賞花燈、品美食,看煙火,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蛇年春節,全區各地“年味”濃郁,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更是為辭舊迎新增添一抹亮色。

  人們可以去呼和浩特豐州故城博物館感受“潮玩新春游園會”的熱鬧,可以去包頭“天下黃河第一村”趕一場黃河大集,可以到開魯白塔公園的秧歌展演裡看看秧歌,也可以和赤峰圖書館裡的朋友們一起猜燈謎、贏獎品……無論以何種方式過年,春節都是中國人心中最深處的文化胎記和情感根脈,凝結著對團圓的渴望、對親情的珍視、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教授敖其說:“春節與其它節日不同的是准備時間很長,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歲末是辭年階段,新年之交是團年階段,新年到來是拜年階段,三個階段中很多活動比如辦年貨、包餃子、貼春聯等等需要全家人一起,春節就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在實踐中塑造出來的文化綜合體,體現出中國人對團圓的期盼、安寧的向往與家國情懷的共振。”

  內蒙古有著浩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動體現出這片熱土上,人們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內蒙古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8項106處,先后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2人(健在66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87人(健在930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45個908處。

  怎樣讓北疆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彩?“保護優先、整體性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是內蒙古的理念。

  本著這一理念,近年來內蒙古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形態及其孕育發展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實施整體性保護,創建了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同時,創建非遺就業工坊,非遺旅游體驗基地、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非遺特色村鎮街區,讓非遺變成鄉村振興的有力補充。截至目前,內蒙古各類非遺保護傳承陣地達到155個。

  非遺天然具有融合屬性,內蒙古也在積極探索 “非遺+”路徑,將其與旅游、節會、美食融合,推動非遺深度融入春節、那達慕大會等重要節點,策劃舉辦了一批非遺年貨節、購物節、美食節等活動,促進了非遺資源向商品轉化,提升了非遺的綜合效益。

  多年來非遺保護發展的內蒙古實踐,讓北疆非遺以更生動、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視野。

  2024年至今,隨著北疆文化的廣泛傳播,北疆非遺也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

  1月21日晚,“中國雜技大聯歡”在有著“雜技之鄉”美譽的河南周口舉辦,內蒙古非遺雜技《高車飛碗》技驚四座。

  內蒙古藝術劇院的馬頭琴專場音樂會《萬馬奔騰》相繼走進十幾個城市,讓馬頭琴的樂聲響徹大江南北。

  傳唱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亮相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穿透力十足的聲音久久回蕩塞納河畔。

  “感知中國·內蒙古文化周”走進蒙古國烏蘭巴托,內蒙古傳統蒙醫藥為無數患者帶去福音……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在這春天即將回歸大地之時,你且細聽, 祖國北疆大地上那些古老的技藝、韻律, 正激蕩著時代的脈搏。(記者 馮雪玉)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