掄冰花!非遺裡的北疆浪漫

蛇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
1月25日,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夜幕剛剛降臨,已是人頭攢動。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齊聚於此,沉浸在北疆獨特的冰雪文化之中。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大家載歌載舞,歡聲笑語回蕩在寒冷的夜空中。
當絢麗的煙花在頭頂炸響,將夜空裝點得如夢如幻之后,一場令人期待的視覺盛宴——錫林郭勒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掄冰花”,震撼開場。
多倫縣溫塘河村村民金寶庫是在2024年12月被確定為第六批錫林郭勒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民間藝人。他帶著助手走上場地,熟練地點燃花筒,花筒內的木炭迅速燃燒起來,溫度逐漸升高。隨著花架緩緩轉動,木炭越燒越旺,花筒中的鍋鐵也在高溫下漸漸變紅、熔化。
金寶庫精准地把握著花架加速的時機。他一聲令下,花筒轉速陡然加快,星星點點的火花率先噴射而出,宛如一顆顆“流星”,瞬間劃破漆黑的夜空,又好似一條條靈動跳躍的小魚,向四面八方歡快地飛躥。
僅僅幾分鐘后,熔化的鍋鐵便透過花筒的網格,向著四周瘋狂甩濺出鐵花,無數鐵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耀眼奪目的光環。剎那間,人群沸騰了,冰花飛濺的半徑越來越大,整個場地被照得亮如白晝,金花四射、流光溢彩,一座美輪美奐、五光十色的光環塔拔地而起,那壯觀的景象,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禁為之驚嘆。
“掄冰花”作為多倫縣灤源鎮溫塘河村冬季傳統的社火活動,承載著當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是預祝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日子紅火的民俗儀式。其技藝基礎材料全部由傳統手工制作,就地取材的鍋鐵、榆木木炭、花筒以及表演所用的花架等,無一不凝聚著農民藝人的心血與智慧。
“看的就是這個紅紅火火的勁兒!”70多歲的李大爺感慨地說。他帶著兒孫們早早來到村裡,就為了不錯過這場精彩的“掄冰花”表演。在老人心中,這不僅是一場熱鬧的民俗活動,更寄托著對家人、對全村人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希望大伙的日子能像這“掄冰花”一樣,越過越紅火,越過越敞亮。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絢爛無比的“掄冰花”背后,是金寶庫無數個日夜的艱辛付出。作為這項民俗非遺唯一的傳承人,他自幼便跟著父輩學習“掄冰花”工具制作和表演技巧。他深知,“掄冰花”看似用材簡單,實則工藝要求極高。表演場地最好是干淨的冰面,所用的碎鐵必須是多年使用的鑄鐵鍋砸成的碎塊,花筒的網眼大小更是有著嚴格的標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絲毫差錯,表演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根本掄不出花來。
如今,金寶庫並未滿足於現狀,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掄冰花”技巧和裝置的改進研究中。他的目標是做出令人驚嘆的“多層花”效果,讓這場表演更加震撼人心。此外,他還在不斷嘗試往材料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質,隻為能掄出五顏六色的“冰花”,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相信在金寶庫的努力下,“掄冰花”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不僅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還將作為北疆冰雪文化的獨特名片,吸引更多的人前來領略其魅力,讓這份珍貴的民俗記憶在歲月長河中永遠傳承下去,生生不息。(記者 張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