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海勃灣區:三種服務“解鎖”無物業小區

2025年01月22日09:2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烏海市海勃灣區聚焦無物業小區治理難題,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引領作用,整合資源、下沉力量,精准施策、分類推進,探索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數字賦能”的無物業小區治理模式,有效推動無物業小區管理蝶變升級。

黨組織領辦 變失管為接管

“希望有物業能來接管我們小區。”“樓下的健身器材都壞了,想健身還得去別的小區。”在2024年初,海勃灣區林蔭街道大慶社區召開的一次“有事多商量”議事會上,大慶北二區小區居民代表紛紛對小區的建設提出了建議。

如何讓小區居民生活得更舒心?大慶社區通過傾聽民意、調查需求、征求意見,確定了方案。

“社區黨委領辦成立了烏海市樂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接管大慶北二區小區,並推行‘先嘗后買’,向居民立下3個月內完成環境衛生整治、破損路面維修、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安裝、安裝門禁等‘十個承諾’。”大慶社區黨委書記賈晨溪說,經過3個月的努力,小區煥然一新。

無物業小區治理的關鍵是破解“誰來抓”“如何管”的問題。海勃灣區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建立“社區黨組織領辦+社會資本參與承辦”的無物業小區兜底服務模式,推行“企業先期投入+先嘗后買+低收費”三步走工作法。為居民提供家政、家電維修、文化娛樂、糾紛調解、民事代辦等多元化點單服務,將物業服務融入小區治理當中,推動業主和物業企業建立和諧互信關系。

目前,海勃灣區林蔭街道大慶社區、海北街道長青東社區、鳳凰嶺街道新城社區、新華西街道海達社區等4個社區成立物業公司,接管無物業小區33個。

多樣化服務 變自管為共管

加強社區治理,既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也要發揮居民自治功能。在海勃灣區海北街道長青東社區方興家園小區,自治化服務的有效實踐解決了居民訴求,提升了服務質量。

長青東社區組織居民選出樓棟長,定期入戶走訪了解居民的情況和困難並建立台賬。依托社區物業議事廳,設立物業議事日,每月和居民、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共同商討小區事宜,現場解決居民難題。同時運用“線上+線下”模式,結合居民微信群、“有事找書記”公示欄、“微心願”牆等做法進一步了解居民訴求,對反映問題逐一銷號並在小區文化廣場進行公示。2024年與2023年相比,該社區業主投訴率降至50%以下。

同時,海勃灣區將方興家園小區樹立為典型,持續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全面深化物業黨建聯建,推進小區黨支部與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形成“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居民群眾”共建共享格局。大力推行樓長制,由社區黨組織引領,選派1931名黨員、居民群眾等擔任志願樓棟長,發揮人熟地熟事熟“三熟”優勢,負責所在樓棟(道)的文明宣傳、安全監督、衛生監督等基層微治理工作,實現“自己家園自己管”。開展“微心願”服務,組織發揮包聯共建單位、志願者等多方力量,解決居民訴求1800余件。

信息化服務 變人管為智管

“我們這兒因為是老舊小區,住戶流動性較大,征求大家的意見比較困難,去年我們在每家門前貼了‘智慧門牌’,家裡有啥要維修的、小區裡有啥要反映的,都可以直接掃碼填報信息。”海北街道和平三街坊的住戶李慶國說。

海勃灣區委社會工作部積極與海勃灣區區域社會治理中心合作,致力將數字化建設與民生實事有機融合,推動傳統管理方式向智慧管理轉變,持續激發無物業小區基層治理活力。

面對多種原因導致物業無法入駐的小區,海勃灣區以濱河街道和海北街道為試點,依托“海區e家”信息化平台的常住人口數據和建筑物信息基礎,構建起“一人一檔、一房一檔”數據庫,按照統一標准和規范,精准生成“一房一碼”,並以“智慧門牌”的形式張貼在住戶家門口。居民隻需掃描門牌上的二維碼,即可查詢了解各類政務服務事項的受理范圍、辦理流程和所需資料等內容,足不出戶即可辦理水電燃氣繳費。發現身邊安全隱患、不文明行為也可隨拍即報,真正實現官方信息“掌上查”,政務服務“掌上辦”,社區維護“掌上通”,讓基層治理和便民服務“一碼承載”。目前,海勃灣區累計安裝“智慧門牌”5.71萬個,回訪訴求7000余件。(記者 郝飚)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