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有新韻 移風易俗煥新顏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村民變“網紅”,借助網絡展示鄉土文化,推介家鄉好物。楊彩霞 攝
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新曙光村村民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記者 蔡冬梅 攝
興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鎮金祥嘎查駐村第一書記王瑞芳正在錄制《村聞聯播》,用鄉裡話播村事、說政策、講道理。 記者 高敏娜 攝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內蒙古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倡導鄉風文明,廣大農村牧區群眾從思想上形成自覺、制度上形成規范、風氣上形成氛圍,依托鄉風文明“軟實力”筑牢鄉村振興“硬支撐”。
農閑時節,興安盟突泉縣寶石鎮文化體育館又熱鬧了起來,各村文藝愛好者積極登台表演,或唱歌或跳舞或進行詩歌朗誦……各村群眾紛紛涌來觀看精彩演出。演出間隙,村裡的志願者上台開展村規民約宣傳,逐條分析這些約定條款對老百姓的好處,台下村民們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在包頭市固陽縣懷朔鎮,為了改變村民辦宴席時鋪張浪費、要高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當地從“代東”身上先下手。將11位村“兩委”班子成員培養成移風易俗代東隊,對每次宴會舉辦的形式、規模、流程給予合理引導。有了代東隊“撐腰”,辦事宴的村民不再背負輿論壓力,慢慢地,思想也就轉變了。
鄉風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基石,一頭連著家庭生活,一頭連著社會發展,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鑄魂工程。近年來,內蒙古各地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農村鄉風正氣得到廣泛弘揚,鋪張浪費、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逐步遏制。越來越多的村鎮建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村規民約“四會一約”制度。如今,走在干淨整潔的村頭巷尾,總能與文明不期而遇,一幅幅彰顯幸福底色的文明畫卷正在農村牧區各個角落徐徐展開。
破舊立新 倡導文明新風
“記得我們小時候,村裡辦紅白事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現象嚴重。一到冬季,隨禮的錢就能把人愁死,胡吃海喝幾次,一年收入沒了……”
“喪事大辦顯孝順,婚事大擺圖熱鬧,舉債建房撐面子,那個時候誰家不這麼干,左鄰右舍都看不起你。”提起以前的陳規陋習,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廟子鎮前一間房村的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
為了加大對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婚嫁陋習的治理力度,該村在2024年重新制定村規民約時,專門更新了移風易俗等內容,對紅白喜事採取約束性措施。
“你們就應該自覺抵制高價彩禮,不要把儀式和婚俗作為衡量婚事的標尺……”白廟子鎮婦聯主席雲春燕經常結合生活中的身邊事,引導身邊的年輕人要轉變思想觀念,讓婚姻始於“愛”,讓彩禮歸於“禮”。
“金錢不是衡量幸福的標准,不能讓高額彩禮綁架了美好婚姻,我們不要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作為土默特左旗抵制高額彩禮的志願勸導員,郭彩英打聽到周圍有准備舉辦婚禮的家庭,她便第一時間上門勸導,長輩們一定要改變思想觀念,打破陳規陋習。
2024年,土默特左旗多部門共同行動,通過開展相親會、設立承諾簽名牆、成立抵制高價彩禮志願勸導隊、開展普法宣傳、在婚姻登記處為領証青年發放倡議書等形式,全面革除婚俗陋習。
在興安盟科右中旗,為打通移風易俗宣講“最后一公裡”,2024年該旗以“村裡人講村裡事、村裡事教育身邊人”為主題,打造了接地氣且群眾喜愛的《村聞聯播》節目。“我們這個節目主要是將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孝老愛親、文明新風、國家政策、產業發展等,用鄉音土語講出來,讓群眾在參與中知悉恩從何來,惠在何處。”負責該節目的科右中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村聞聯播》已在“文明科右中旗”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節目視頻20期,463名農牧民群眾參與錄制,累計播放量達76730多次。主播主要由各嘎查第一書記、黨支部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后備干部、普通群眾等輪流擔任。下一步還將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播報范圍,讓更多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益。
黨員引領 帶頭樹立榜樣
“兒子結婚時,我把餐標從1000元降到800元,婚禮流程也優化了5項。剛開始親戚們還有點顧慮,怕別人說閑話,最后大家都認同,說我帶了個好頭。”包頭市固陽縣懷朔鎮興聖公村黨支部書記郭四根作為當地移風易俗代東隊的成員,率先垂范,帶頭踐行新風正氣,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隨后,郭書記大哥在嫁女兒時也未收彩禮﹔鄰村楊家在為女兒舉辦婚禮時,也通過簡化流程、少收彩禮,為新婚夫妻節省了1萬多元。現在,整個興聖公村紅事宴的禮金平均下降了100元,以前結婚動輒二三十萬的彩禮,現在不要彩禮和彩禮下降的家庭佔比超過60%。
為了從思想上改變村民的舊習俗。2022年5月,固陽縣將11位村“兩委”班子成員組成移風易俗代東隊,開展了“邀你算清明白賬”活動。村民在填寫調查問卷過程中都表示紅事宴不掙錢,白事宴虧錢辦,並且家家辦事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餐桌浪費現象,禮金上漲也成了負擔。
針對村民們的苦惱,代東隊首先從獎勵入手。對於能夠帶頭踐行降餐標、降禮金、減彩禮的村民給予“道德積分銀行”獎勵,並且給予認領懷朔鎮星級文明戶中的“移風易俗星”。為了擴大宣傳范圍,代東隊自成立以來,開展移風易俗宣講活動67場,累計服務“紅白事宴”68場。在婚事新辦成為新風尚的同時,白事簡辦也效果顯著。之前當地老人去世家屬都要請3班鼓匠,現在很多人家都改成了1班,僅這一項就能節省花費近1萬元。
在實踐和宣講的雙重努力下,代東隊不僅為每場宴會平均節省5000元左右,而且還全面破除了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等陳規陋習。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為了引導村民向上向善,各村採取“支部牽頭、黨員帶頭、代表參與、村民審議”的方式,立足聚民意、接地氣、樹新風,把村規民約與村委會當前的工作相結合,並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和建議,通過不斷修訂完善,實現“量體裁衣”,讓村規民約上合政策、下順民心。
2023年,烏審旗嘎魯圖鎮沙沙灘村——村規民約口袋書“約”出文明新風移風易俗案例在自治區農村牧區移風易俗典型案例評選中榮獲優秀獎。如今,走進沙沙灘村,除了看得見的環境悄然發生變化,看不見的民風也正潤入心田,村裡的大小事務得到了村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私搭亂建變少、鄰裡互幫互助增多、家庭關系更為和諧。
群眾參與 共創文明家園
隆冬時節,廣袤的土默川大地上,處處洋溢著農牧民冬閑的喜悅。村民們積極參與豐富的文藝活動,其間還頻繁地討論著一些新詞:低彩禮、積分制、紅灰黑榜、道德超市……
“家裡家外收拾得干干淨淨,不僅自己住著舒心,鄰裡之間也能相互學習。我們平常看到大門外有垃圾都會主動打掃,畢竟整個村子的環境衛生好了,每個人都受益。”今年67歲的李秀蘭是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小裡堡村村民,因為環境衛生搞得好,每次評比都能得積分。等攢夠一定數量的積分,就能去村裡的道德超市換取日用品。
“為推動鄉風文明,我們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紅灰黑’榜,全村劃分成10個片區,每月開展一次評議活動,同步設立道德超市,對於積極參與村內理論宣講、環境整治、志願服務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對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等方面走在前列的村民,進行積分兌換獎勵。”畢克齊鎮小裡堡村黨支部書記黃金豹信心滿滿地說,為拓寬民聲反饋渠道,村裡還設立了“您來問我來答”的“民生回音壁”,實現了為民服務與民生需求的高效對接、高質量落地。
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在推動移風易俗方面,同樣注重群眾參與、故事分享、積分管理等舉措,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尚。目前,當地通過村民議事會共同商討,制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及積分制辦法,以35個“文明團結超市”為抓手,推行積分制管理,讓群眾成為文明新風的制定者、執行者、評議者和受益者。
近年來,內蒙古各地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宣傳、監督作用和村規民約的約束和教化作用,進而讓村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發展,形成了基層自我治理的長效機制。
移風易俗樹新風,鄉風文明展新貌,這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但是,移風易俗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文明,始於心,踐於行。當前,內蒙古各地正通過“講”在平常,“做”在日常,“抓”在經常,持之以恆地推進和踐行移風易俗、基層治理,重塑鄉村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不斷為鄉村善治摸索可靠路徑。(記者 李國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