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把農牧業打造成現代化大產業

2025年01月17日09:5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春華秋實又一載。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三農三牧”發展濃墨重彩的一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20.1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增量居全國第3位。牛羊肉、牛奶產量穩居全國第1位,乳肉薯絨等7條重點產業鏈產值突破7000億元,全國人民餐桌上有了越來越多來自大草原的綠色食品。

  透過兩會之窗,感知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新氣象。“糧倉”糧滿、“肉庫”肉足,農牧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新,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蹄疾步穩。

  端牢“中國飯碗”,是內蒙古實力,更是內蒙古擔當。加快建設現代化新農村新牧區、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夯實根基 產量產能並重

  時光見証前行腳步。

  一組“升”動的數字,成為“三農三牧”提質增效的生動注腳。

  建設高標准農田940萬畝、“噸糧田”855萬畝﹔

  新增設施農業26萬畝、舍飼棚圈300萬平方米,78萬農牧戶發展庭院經濟﹔

  糧食畝均產量提高24.2斤,玉米、馬鈴薯平均單產再創新高﹔

  一個個向穩向好的數字背后,是內蒙古“三農三牧”基本盤進一步夯實的有力印証。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作為農牧業大區,如何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穩產保供這一重任?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做好今年農牧業工作,要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重點 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同時,強化科技支撐,在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平台、新營銷‘六個新’上發力,將更多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農牧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化珍說。

  自治區人大代表、扎賚特旗委書記麒麟說:“扎賚特旗深入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積極爭取高標准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保護性耕作等項目。持續加大黑土地保護與建設力度,堅持農機農藝結合、用地養地結合、治理監管結合,嚴防黑土地‘變薄’‘變瘦’,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內蒙古繼續穩面積、提單產、優服務、強政策,從“良種、良技、良田、良機、良制”深度融合發力,讓“中國碗”裡的“內蒙古糧”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科技賦能 生產生態共贏

  農牧業現代化,關鍵是農牧業科技現代化。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在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上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秉軸持鈞,以一持萬。如何“向科技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當前,內蒙古正在加快推進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推進農牧業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自治區人大代表、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說。

  路戰遠建議,要持續強化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構建梯次分明、職責清晰、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一體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還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加快向綠色低碳農業轉型,實現農牧業生態保護、生產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協調統一。

  緊扣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攻關,是內蒙古農牧業科技創新“接地氣”的直接體現。

  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乳業學院院長孫志宏認為,科技助力奶業振興,要加強基礎研究創新,高效發掘乳酸菌新功能和新應用。他說:“建議加強對乳酸菌功能研究支持力度,布局乳酸菌在健康食品、乳制品加工、畜禽養殖、土壤改良、環保產業等領域的基礎研究,逐步形成基礎研究優勢。同時,加強關鍵技術創新,攻堅加工技術瓶頸。鼓勵多學科交叉攻關,突破乳酸菌制劑活性低、穩定性差、成本高等加工技術瓶頸,把內蒙古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乳酸菌產業成為優勢特色產業。”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內蒙古加快推動農牧業科技“突圍”、推進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成為突破資源環境約束、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穩定供給、引領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的強勁引擎。

  提質升級 增產增收齊抓

  翻開政府工作報告,有許多關鍵句值得記錄:“努力把農牧業打造成現代化大產業”“努力把肥沃的土地、廣袤的草原、清潔的河水變為生產力和競爭力”“以發展富民產業壯大縣域經濟”……

  這些關鍵表述,引起關心關注農牧業發展的代表委員的共鳴。

  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對於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如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自治區政協委員、興安盟華飛農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飛說:“一方面,建議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培育和指導,重點培育服務功能全、組織能力強、運行管理規范的綜合性龍頭企業和服務組織,鼓勵服務鏈條從生產環節延長到烘干、保鮮、倉儲、加工、銷售等產后環節。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和推廣新型服務模式。建議各地加快推廣‘互聯網+農牧業’模式,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牧業服務智能化、精准化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繼續扶持由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民營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把更多產業鏈、價值鏈的增值收益留給農牧民、留在農村牧區。”

  “建議推動保險企業優化涉農保險產品的設計,開發涵蓋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等農產品綜合險,滿足農民的不同需求。簡化理賠流程,利用遙感衛星、無人機、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快速定損、及時賠付。同時,建議建立科學統一的保險風險評估體系,明確評估標准和流程,加強對評估人員的培訓與管理,確保評估結果的准確性。下一步,我將繼續密切聯系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帶頭謀劃、帶頭示范,以實際行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自治區人大代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忠厚堂村黨支部書記王躍平說。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內蒙古以實干彰顯擔當,在謀劃中創新發展路徑、在步履中堅定發展信心,希望的田野上澎湃著無限活力。(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