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一頭牛“牽”出一條全產業鏈

時至深冬,北風冷冽。走進赤峰市喀喇沁旗牧士集團現代化肉牛養殖示范基地,現代化的牛舍錯落有致,寬敞明亮,到處可見標准化養殖設施、智能化管理系統。
“拌料、投喂、濕度、溫度、消殺、清潔、通風以及有害氣體無害化處理和糞污的再利用都不需要人工,養殖3000頭牛隻需要三四個人操作就夠了。”養殖基地行政人事經理王亞峰說。
牧士的現代化養殖是赤峰肉牛產業發展的縮影。據行業調度,2024年6月,赤峰牛存欄達到406.5萬頭,穩居內蒙古首位,牛產業由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轉變,全面構建起集飼草種植、母牛繁育、市場營銷等一體的肉牛產業鏈。
良種是肉牛產業的“芯片”。在位於翁牛特旗的赤峰聖泉生態牧業有限公司的核心育種場,工程師正在進行活體採卵,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接力賽”正在上演。
“通過活體採卵,一年能產50到60頭牛犢,讓核心育種牛群迅速擴大。”赤峰聖泉生態牧業有限公司工程師敖日格樂說,自2022年起企業啟動自治區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建設,年實施優質西門塔爾肉牛凍精冷配2.5萬枚、胚胎移植2500頭,有效提升肉牛改良速度和品種質量。
赤峰肉牛產業鏈的蓬勃發展中,還催生了一個繁榮的活畜交易市場。在林西縣統部鎮活畜交易市場,每天早晨6點,一輛輛滿載肉牛的貨車有序進入市場,來自河北、甘肅、黑龍江、遼寧等20多個省市的客商穿梭其中,觀望、詢價、挑選著自己心儀的牛羊。
“每年需要進牛的時候都會來這裡,牛品質好、價格合理,牛還特別皮實,不易得病。”河南的客商馬剛是交易市場裡的常客,來一次市場能購買70多頭牛。
據統計,林西縣統部鎮交易市場在旺季期間平均日完成交易量達5000多頭,成交額超過5000萬元,市場輻射半徑超過1000公裡。2023年末,全國首個線上線下互促肉牛線上交易平台“北方牛市”上線,線上交易、結算、線下交割和金融、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推動了肉牛交易數字流、資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從育種到養殖再到擺上餐桌,才算完成一條牛產業鏈的閉環。赤峰玉龍工業園區作為赤峰市重要的農畜產品加工基地,已聚集了一批以中糧集團、恆都肉牛等為代表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這些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對肉牛進行精深加工,生產出了風干牛肉、醬鹵牛肉熟食預制菜和休閑小食品等多種產品,而蒙都、獨伊佳、干哥倆、草原旭日等小有名氣的深加工企業,讓赤峰逐步打造“中國牛羊肉食品之都”。
北緯43°至44°,這是國際公認的黃金牧場核心地帶,赤峰正位於此處,全年超3000小時的充足日照,廣袤的天然草原、豐厚的植被,為牛提供無盡的滋養。
牽住“牛鼻子”,走出“牛路子”。從牧場到餐桌,赤峰正抓住“一頭牛”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科技服務水平持續提升,養殖規模持續擴大,“赤峰牛”逐漸成為走向世界的亮麗新名片。(記者 肖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