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河套文化 閃耀北疆

2025年01月05日09:0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陰山腳下,黃河奔流,孕育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多元、形態豐富的“幾字彎”。從遠古到今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創造了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河套文化,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祖國北疆。

千古河套孕文明

河套位於祖國正北方,多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彼此交往交流交融。這裡的文明演化留下了清晰可辨的歷史遺跡,石器時代的火石梁遺址、仰韶時期的明安川遺址、青銅時代的獲各琦古銅礦遺址等,都是早期人類在河套地區生存的見証。

在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展示著早期人類使用的石斧、石刀、石鏃、石鐮等工具。“這些工具的發明和使用,體現了遠古人類的智慧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原院長、研究員胡延春介紹。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農業經濟就在河套地區佔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套地區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出土大量與農業相關的石器、骨器以及植物種子。”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說,“陶器的主要功能是儲存種子,大量陶器的出土也証明了當地農耕文化的發展。”

夏商至秦漢時期,游牧民族在河套興起。當時的游牧民族有鬼方、山戎、昆夷、薰鬻、獫狁、林胡、樓煩、匈奴等。由於河套地區水草豐美,千百年來,這裡成為多個政權碰撞沖突、交流融合最深的地方。

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在陰山南北、黃河兩岸碰撞交融,既有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朝蒙恬修筑長城,漢代衛青與霍去病北拒匈奴、昭君出塞、文姬歸漢等歷史故事,也有近現代走西口、王同春開發水利、馮玉祥五原誓師、傅作義綏遠抗戰等動人史話。

這裡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革命先驅恩克巴雅爾最早在烏拉特草原傳播馬列主義,中共臨河支部成立,墾區暴動,開挖總干渠、總排干,生產建設兵團戰天斗地,防沙治沙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各民族共同戍邊興邊固邊,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烙下了鮮明的紅色印記。

千百年來,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移民文化、邊塞文化在這裡傳承積澱,形成了內涵豐富、形態多樣、和諧共生的河套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蘊藏著無數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

岩畫長城述底蘊

磨刻在溝壑石壁上的陰山岩畫,是河套文化的典型元素。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有“畫石山”的記載。陰山岩畫題材涉及動物、人物、神靈、器物、天體等,現已發現150多個分布點,5萬余幅,被譽為“千裡畫廊”。它真實地記錄了河套先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是一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彌足珍貴的形象畫卷,在世界岩畫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作為一種早於文字的原始視覺語言,岩畫用直觀的圖畫形象和抽象符號表達著人類的思想意識,是遠古人類生活的濃縮和歷史的積澱,被譽為史前社會人際交流的‘前文字’和留在岩石上的‘史記’。”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蓋志勇說。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巴彥淖爾市境內分布有趙、秦漢、漢外等5道長城遺址,總長度1020公裡,有著“長城博物館”的美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綿延千裡的長城,歷經千秋歲月,向人們述說著河套地區從烽火狼煙走向和平交融的歷史故事,見証文明薪火相傳,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大十份村的韓根柱,已經義務守護長城20余年。“這些年,為了守護長城,沒少得罪人!”摩挲著凹凸不平的長城牆體,韓根柱感慨萬千。

小佘太秦長城倚山脊而建,全部用不規則的石塊層層交錯堆疊砌成,每隔幾百米就有一處烽火台,保存相對完整。據專家考証,這裡是西漢時所建的光祿塞遺址。2006年,這段長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守護長城,不僅是對牆體本身的愛護和修繕,更要把長城精神傳承、踐行和弘揚下去。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積極申請文物保護工程立項並實施一系列保護修繕工程,先后挂牌成立長城保護工作站﹔積極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市多處長城遺址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巴彥淖爾至包頭秦長城被列為萬裡長城形象標識段,高闕塞、雞鹿塞、光祿塞等障塞被列為萬裡長城形象標識點,已列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規劃。

千年基業富河套

縱觀人類起源,大多圍繞河湖而生。

河套大地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名。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333.5公裡,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也讓河套平原成為沃野千裡的“塞上江南”和“塞外糧倉”。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巴彥淖爾市考察,為河套灌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賦予了河套文化極為寶貴的時代價值和精神特質,為弘揚河套文化帶來重大機遇和強大動力。

走進河套灌區“中樞大腦”——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50多米長的數字牆上,灌溉水量調度系統、河套灌區數字孿生平台、河套灌區渠溝道樞紐工程實時運行現狀、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的實時畫面,一目了然。

“河套灌區信息化工程已經建成1284處通信站點和2141處數據監控點,水利通信專網實現灌區全覆蓋。國管渠道調度斷面流量自動採集覆蓋率達到62%,水情信息自動採集系統覆蓋率達到81%,進一步提高了水資源時空調配能力和輸水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該中心信息化科科長姜杰介紹。

2022年,內蒙古河套灌區(永濟灌域)被列入全國49處大中型灌區“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名單,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抓住這一契機,全力建設國內一流“數字孿生灌區”。

“通過‘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將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應用與灌區管理業務深度融合,摸清了灌溉作物種植結構、實現灌溉用水精准預測,對調度方案進行動態優化,為水量調度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姜杰說。

一水激活萬水流。從曾經的“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到今天的“塞上江南米糧川”,河套灌區兩次被水利部列為“全國大型灌區信息化建設試點單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被中國灌區協會授予“節水型示范灌區”稱號。

新征程上綻華章

從自治區黨委作出推進北疆文化建設的決定以來,巴彥淖爾市制定了《貫徹落實自治區〈關於推進北疆文化建設的意見〉實施方案》,召開全市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河套文化研究工作推進會、河套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交流會,聘任45位專家學者成立河套文化研究智庫﹔出台《河套文化研究項目管理辦法》,發布16個方面的研究課題,成立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河套基地、巴彥淖爾市北疆文化研究院﹔舉辦了10屆河套文化研討會、8屆學術論文評選活動,打開“泛河套文化圈”視野,揭示河套文化一體多元的內涵,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推動河套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累累碩果昭示出河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河套文化論文集》《巴彥淖爾人文歷史》《河套文化的歷史底蘊與創新發展》等論著華章初綻﹔陰山岩畫研究、長城保護利用研究和黃河流域飲食、戲曲研究等89項國家、自治區及市級課題影響深遠﹔河套文化藝術節、“魅力烏拉特”西部民歌會、“春涌河套”美術作品展、陰山岩畫藝術展、“溫暖的囑托”原創歌曲演唱會、歌舞劇《烏梁素海》、二人台現代戲《好大一棵樹》等文藝精品精彩紛呈﹔“渡陰山”自駕游火遍全國……河套文化知名度和巴彥淖爾市對外形象顯著提升。

新時代新征程,巴彥淖爾市將努力推動河套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傳承弘揚北疆文化、賡續中華文脈的生動實踐中展現更加絢麗的風採。(記者 薛來)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