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后旗委書記韓志業:
轉變發展思路 深化改革創新 全力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動員和部署。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是典型的農業發展旗縣,轉型發展是必然選擇。杭錦后旗堅定轉型決心,持續深化改革,不斷突破發展障礙,集中力量發揮優勢,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描繪出杭錦后旗嶄新篇章。近日,就如何發揮好改革的牽引作用、全力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採訪了杭錦后旗委書記韓志業。
內蒙古日報:杭錦后旗雖然地處河套灌區,卻有土地次生鹽鹼化的困擾,如何以漁治鹼引領綠色發展?
韓志業:在鹽鹼地治理過程中,逐步探索出將高標准農田灌排配套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的工程措施,採取灌水洗鹽、增施有機肥、摻沙降容、秸稈還田、深鬆粉壟、施用改良劑、上膜下秸、暗管排鹽8種農藝措施,因地制宜配套種植耐鹽作物、溝膜壟植、精量播種、明沙覆孔、中耕散鹽等N種種植措施的“1+8+N”新模式。改造后,地力平均可提升1個等級,其中實施的“以漁治鹼”模式,帶動群眾走出一條以漁富民、以漁增收的改革創新、綠色發展新路子。在三道橋鎮黎一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海蚌洞”,是一個佔地1000多畝的鹽鹼灘區,“晴天茫茫一片,刮風白浪滔天”,成為全村百姓一大心病。為讓“海蚌洞”成為“聚寶盆”,杭錦后旗搶抓政策紅利,超前規劃、摸清家底、錨定方向,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進專業化養殖公司,高效推進鹽鹼地漁業發展。針對不同程度的鹽鹼化土地,總結出“降、改、用”的治理利用思路,對於重度鹽鹼地,鼓勵大力發展水產養殖,鹽鹼池塘、棚塘接力等模式取得顯著效果。通過建設科技小院,引進專家和高學歷專業人才,進一步研究水質綜合改良調控技術,為提高蝦苗成活率、提升產量提供有力保障支撐。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成效顯著,構建起集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年出欄量1400萬尾,產值達8000萬元,成功輻射帶動周邊183戶農戶參與鹽鹼地改良項目,實現戶均增收800元。目前,杭錦后旗在自治區西部水產育苗量佔據半壁江山,榮獲“全國漁業平安示范縣”稱號﹔《河套灌區創新鹽鹼地改良利用模式》改革案例,榮獲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縣域案例。
內蒙古日報:隨著自治區“五個大起底”工作深入開展,杭錦后旗一批閑置資源得以重新利用,如何以特色種植引領產業發展?
韓志業:陝壩鎮紅星村廢舊磚瓦窯轉型為年產85萬噸花菇的種植基地,當地建設28座大棚,引進企業經營,學習花菇技術,年利潤87萬元。為節約成本、提升產能,企業積極構建高效生態循環鏈條,自制菌棒種植花菇,採摘后制作有機肥再次投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探索並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採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種植大戶為基礎,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企業為農戶提供菌棒、栽培技術等支持,與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並負責產品的最終銷售,有效保障農民增收,還提供了400余個就業機會,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內蒙古日報: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如何以“四治”融合建設沙海綠洲。
韓志業:杭錦后旗位於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是防止沙漠向東侵蝕河套平原的關鍵防線。經過70多年的努力,通過取沙騰地、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累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51.6萬畝,沙區面積大幅減少,目前僅剩12.4萬畝,預計將於2026年前完成治理。在防沙治沙中,創新全民治、科學治、產業治、長效治“四治”融合治理模式。通過引入光伏治沙和產業治沙,企業積極參與治理過程,有效帶動群眾在沙產業上的增收。在科學治沙方面,採用高壓注水栽植法等技術手段,顯著提升種植速度和成活率,同時大幅節約水資源。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形地貌,採取多種治沙措施,如迎風坡的草方格壓沙障和人工造林,以及沙方外運和整地栽植經濟林等,使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改善,甚至變為良田。在產業治沙方面,注重多元化發展,通過做大經濟林、做優旅游業、做強新能源等多種模式,實現沙產業的全面升級。經濟林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值預期將大幅增長﹔沙漠旅游依托獨特的沙海景觀和濕地公園資源,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光伏基地的建設則將清潔能源與治沙工作相結合,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在長效治沙方面,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群眾在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技能提升和集體收益分配中實現多渠道增收。通過“四治”融合,實現了從被動治理向主動作為轉變、從單一防治向系統治理轉變、從實踐探索向科學指導轉變、從“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轉變,真正做到“板上產綠電、板下生綠草、沙漠變綠洲”。(記者 徐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