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化實化就業促進行動 千方百計穩就業促增收
——訪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翟瑛珺

“各地要想辦法多辦企業,引導企業就近就地用工。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同企業提前對接用人需求、開展訂單式培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瞄准市場需求實打實開展培訓。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要把幫助群眾就業作為重要事項,搞好就業組織和服務。”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對就業促進行動作出明確部署。就如何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展現更大作為,記者採訪了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翟瑛珺。
“就業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也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按照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將錨定‘六個行動’工作要求,樹牢就業優先導向,扎實開展就業促進行動,從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技能培訓、保障重點群體、優化就業服務等方面集中發力,全力以赴穩存量、提質量、擴增量、兜底線,以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惠民生促發展。”翟瑛珺表示。
一是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落實《自治區深化就業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將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就業影響評估機制,促進就業政策與產業、投資、外貿、消費、金融等政策協調聯動。深入挖掘數字經濟、低碳循環經濟、生態環境治理等就業崗位,支持發展健康、養老、文旅等產業,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加快推動各地各部門建立分層次分類型分領域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動態精准掌握行業需求、人才缺口,配合教育部門緊盯市場需求優化調整院校現有專業、培育交叉融合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契合度。動態建立“有活沒人干”的崗位清單、“有人沒活干”的人員清單、“分層分類”的政策清單、“規范統一”的服務清單,促進供需高效對接。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就業工作作為旗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內容,在投資項目落地、以工代賑項目實施、招商引資等過程中,充分考慮帶動就業效應,進一步壓實屬地促就業責任。
二是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緊盯自治區重點產業鏈和重大項目,以及吸納就業容量大的家政、養老、文旅、物流、新能源運維等市場亟需領域,著力培育一批地方特色職業技能培訓品牌、建設一批符合產業特色的實訓基地、挖掘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新職業序列,會同各部門大規模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有效增加技能勞動者供給。支持企業開展職工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和技師、高級技師培訓,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加強培訓載體建設,圍繞自治區產業布局發展職業教育、技工教育,組建一批行業性、區域性技工教育聯盟(集團),促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圍繞招商引資項目、新落地企業和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引導支持企業、院校、公共實訓基地加強合作,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不斷提高人崗匹配度。
三是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深入挖掘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基層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會工作、司法輔助、科研助理等就業崗位,加快釋放機關事業單位等政策性崗位資源,鼓勵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建立就業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教育和人社部門全過程的就業服務銜接。堅持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並重,構建京蒙、沿黃省區、西部省區、東北三省一區和盟市間“4+N”勞務協作聯盟,打造“職業技能培訓+勞務”品牌,開展好“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活動,通過組建農牧民施工隊、勞務合作社等方式,引導農牧民積極參與以工代賑、防沙治沙、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促進農牧民特別是脫貧人口就業增收。建立部門聯動、精准識別、及時預警、分類幫扶、動態管理的就業援助機制,有針對性地加強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幫扶,兜牢困難人員就業底線。
四是優化就業公共服務。加快建成全區統一的就業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就業崗位“一網可招”、就業政策“一網可查”、就業服務“一網可辦”,提升就業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推動就業公共服務下沉基層,完善服務事項清單和經辦規程,強化就業需求摸排、就業崗位匯集、就業供需匹配、就業能力提升、就業援助幫扶、政策宣傳推介等服務,合理布局“家門口”就業服務網點,高標准建設“家門口”就業服務站300個以上,著力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讓群眾享受更多更便捷的“家門口”就業服務。持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健全就業歧視救濟機制,常態化開展“人社工作全領域、勞動用工全鏈條”監察執法行動,嚴厲打擊欠薪欠保、違法裁員、虛假招聘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好超齡勞動者權益保障,營造公平就業的良好環境。(記者 梅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