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彌合校企斷層 智育AI人才
畫圖機械手臂熟練地在圖紙上畫出標准的圓形、方形、菱形﹔搬運機械手臂准確地將物品搬運到指定的位置。這些場景都是由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通過編程來進行系統操作完成的。
近期,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大四的學生在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進行培訓實習。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大四的學生進行機械手臂操作的結業考試。人民網記者 寇雅楠攝
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是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橋“雙創”示范區重點打造的新興項目,於2024年9月式成立,基地專注於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領域,通過雙輪驅動模式,將工業實踐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一方面為工業企業輸送急需的技能人才,有效緩解企業人才短缺困境﹔另一方面,為院校師生提供一線工業現場系統設備實操平台,提升學生求職競爭力並拓寬就業渠道。
“在學校的時候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實踐學習,這次實習,我學習了工業機械手臂的畫圖和搬運項目,目前應該可以拿到相關行業的初級証。”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大四的學生圓圓告訴記者,“通過這次的實習,讓我對未來的職業方向多了一項新的選擇。”
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通過多元化服務,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15所院校在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共建實驗室及數字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有力推動產業升級。在“2024年內蒙古全區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生產單元數字化改造賽項”中,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攜手各方推動職業技能競賽普及與職業標准推廣,探索賽教融合新模式。針對2025屆畢業生,基地率先啟動實習實訓計劃,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構建智能制造實習體系。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學生學習工業編程機器人公益課程。受訪者供圖
“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學課程和企業實際操作是有斷檔現象的,比如說一些學校注重理論,一些學校的操作設備沒有及時升級更新,這都對學生走進工作崗位有局限性。”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負責人馬平告訴記者,“我們的意義就是搭建一個橋梁,構建一個平台,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可以接觸到接近工作生產環境中用到的機械設備和操作技能,幫助學生們建立一條清晰的職業通道。”
截至目前,內蒙古人工智能人才應用實訓基地已成功舉辦20余場大學生實習實訓、技能培訓及學科交流活動,累計實訓院校學生達500人次,真正實現讓區域內學生在家門口就能學習人工智能技術。
“我們計劃在3年內,實現培養學生3萬人,帶動企業員工技能提升1萬人,實現帶動就業6萬人。”馬平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