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視野下的北疆文化學術研討會舉行
2024年12月19日09:5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為深入開展北疆文化研究工作,慶祝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70周年,推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順利開展,12月1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考古學視野下的北疆文化學術研討會,區內外15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
內蒙古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為揭示中華文明,實証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與實例証明。70年來,一代代內蒙古考古工作者接續奮斗,為中國考古事業作出卓越貢獻:金斯太等舊石器時代遺址展示出萬年前的人群遷徙﹔元寶山、彩陶坡照映出紅山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后城咀石城以復雜的城防體系確立了河套地區龍山時代早期中心城址地位﹔福路塔墓地為秦、漢北部邊疆民族融合的縮影﹔武川壩頂遺址是北方游牧與農耕人群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生動體現﹔十二連城、遼上京、元上都代表了一段段往昔的繁華,和日門塔拉見証了中外合作考古事業的成功。
當前,內蒙古正在全力打響“北疆文化”品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說:“明年我們將啟動長城考古發掘,重啟元上都考古發掘,這對於打響‘北疆文化’品牌十分有利,我們也將與周邊省區市合作,進行聯合考古發掘工作,從考古學上實証內蒙古從新石器時期到遼金元時期,一直在和中原大地發生聯系,內蒙古並不遙遠。”
研討會期間,26位區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發言,分別從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西遼河流域早期文明研究、仰韶時代-青銅時代黃河中游區域文明演進、宋遼城址考古發現與研究、長城考古發現與當代價值、四普數據審核業務培訓等方面深入探討“北疆文化”建設工作,進一步闡釋文物的多重價值內涵,用實物講述內蒙古考古文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長河中擔當的使命任務。(記者 馮雪玉)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