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兜牢民生底線 增進民生福祉

2024年12月17日09:4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5年來,自治區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自治區決策部署,推出一項項暖心之舉,落實落細一件件民生實事,擦亮民政工作為民服務底色,繪就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圖景。

織密保障網,提升幸福感

“太感謝民政部門的幫助了,臨時救助金解了我們家燃眉之急。”近日,烏海市居民蘇強的家屬激動地說。烏海市海勃灣區居民蘇強因突發交通事故,傷勢嚴重,醫療費支出較大,超出家庭負擔能力。當地民政部門核實事實后,主動介入,給予蘇強1.2萬元臨時救助金並將其救助需求推送至醫保部門。

近年來,自治區民政系統發揮大數據優勢,賦能社會救助,用數據說話、讓信息跑路,為構建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提供了數據支撐,讓救助更精准,困難群眾更受益。

5年來,內蒙古基本民生保障明顯改善,支出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4232856萬元,約170萬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將201.4萬名低收入人口納入常態化監測,對35.8萬名脫貧人口和7.4萬名防返貧監測對象分類實施救助。

內蒙古民生兜底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扎實有效,基本社會服務持續優化,落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惠及33.1萬名困難殘疾人和30.6萬名重度殘疾人。打造“大愛北疆 向善而行”慈善品牌,全區累計募集款物45.58億元。

與此同時,全力保障好包括孤兒、殘疾人在內的各類特殊群體的切身利益,擴大服務保障范圍,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加強對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基本權益保障。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創新轉型,完善集中養育機構功能,更好滿足孤棄兒童等養育需求。

加強基層兒童工作力量,動員專業社會力量參與兒童關愛保護﹔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強化“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舉措,推動建立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體系﹔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持續加強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完善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體系。

如今,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制度性保障,救助標准持續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應對老齡化,守護“夕陽紅”

“這裡飯菜花樣多,不用自己在家湊合了,還能和姐妹們一起吃。”日前,住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花村幸福院、吃在愛心餐廳的79歲老人付磊花說。

目前,烏蘭察布市共有幸福院475處,農村老人“不離鄉土、不改鄉音、不變鄉鄰”,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付磊花老人的幸福養老生活是近年來內蒙古農村養老服務加快發展的縮影。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大部分老年人傾向於居家養老,多措並舉引導專業優質資源向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聚集變得尤為重要。5年來,全區已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場所設施9099所,較“十三五”末增加1.8倍,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建成各類長者餐廳(助餐點)2190個。

如何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內蒙古不斷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發展壯大銀發經濟,讓老年人晚年更幸福。

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內蒙古要結合區情實際,城市、農村牧區養老事業同步發展。

農村牧區養老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持續優化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的服務供給格局。深入總結和細化烏蘭察布市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錫林郭勒盟牧區養老服務的經驗,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做法,加快補齊農村牧區養老服務短板。

城市養老,要大力培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六助一護”服務,讓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到專業養老服務。

同時,在發揮好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兜底線、保基本作用的基礎上,探索公辦民營運行模式。鼓勵支持企業等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業,為老年人提供價格可承受的普惠養老服務。創新養老服務人才評價機制,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我們一定要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讓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每位老人,讓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趙曦 通訊員 王婕)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