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自治區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於海宇:

全面深化能源改革 闖出內蒙古能源高質量發展新路

2024年12月16日10:3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對進一步深化能源領域改革作了重要部署。近日,就自治區能源局如何進一步深化能源領域改革、闖出內蒙古能源高質量發展新路,記者採訪了自治區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於海宇。

  內蒙古日報:自治區能源局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在推進能源領域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於海宇:自治區能源局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全面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堅持改錯、改機制、改布局、改作風一體推進,全力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具體來講,主要進行了三方面的改革任務。

  圍繞緊抓快干新能源深化改革,建立新能源開發新機制,新能源發展提速增效,預計今年年底全區新能源裝機規模將達到1.3億千瓦以上,提前一年實現超過火電裝機的目標。創新新能源投資合作機制,支持央企、國企和民營頭部企業合作投資開發新能源,目前國內有實力的能源企業在內蒙古均有新能源投資。完善綠電就近消納機制,優化6類市場化消納新能源政策,分盟市研究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新能源消納能力明顯增強。

  圍繞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深化改革,完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智能煤礦、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煤電機組節能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提升煤炭延鏈增值水平。優化電力市場機制,及時對電力中長期交易做出優化調整,努力為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綠色電、便宜電、可靠電”。完善能源保供機制,嚴格落實電煤、天然氣中長期合同,圓滿完成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

  圍繞能源惠民便民深化改革,協同推進“溫暖工程”,民生冬季供暖煤源提前落實到位﹔加快推進“煤改電”設備通電工作,完成電採暖設備通電25.7萬戶,在供暖季前圓滿完成全年任務。行政村(嘎查)通網電工程實現“能通盡通”,偏遠農牧戶新能源升級改造、邊防哨所用電年度計劃提前完成。持續推進獲得電力改革,不斷優化辦電流程,不斷提升群眾和企業的電力獲得感。

  內蒙古日報:自治區能源局就進一步全面深化能源領域改革部署了哪些重點任務?

  於海宇:新征程上,要全面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以更大力度推動內蒙古能源“闖出新路、進入上游、奮勇爭先”。

  一是加快建設供應穩定、儲備充裕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堅持煤電油氣風光並舉、新舊能源協同互補,堅決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責任。統籌能源供應和儲備,強化綠色能源供給保障和煤炭、煤電兜底保障,建立健全煤炭、煤制油氣等能源類大宗商品產能、技術和應急儲備體系。優化民生用能服務保障,深入實施“溫暖工程”,優先保障民生供熱煤源,提升農村牧區供電質量,加強天然氣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保障民生用氣需求。

  二是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堅持源網荷儲協同推進,優化電力供給結構、消納方式和系統形態。電源上,統籌優化新能源規劃布局,確保“沙戈荒”大基地、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等重點項目如期建成並網。電網上,用足用好國家“兩重”政策,超前規劃實施強網、聯網和外送工程,開展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發展智能電網。消納上,全面推廣綠電交易,開展合金新材料等高載能行業綠電應用,創新綠色算力、電算協同等“新能源+”應用場景,確保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較高水平。調節上,堅持“集中建、集中儲、統一調度”,加快推進新型儲能建設,合理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持續提升電力系統深度調節能力。

  三是加快建設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的現代化能源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智能化煤礦建設,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煤電低碳化建設改造。加速發展新興產業,堅持鏈式思維,以呼包鄂通為重點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配套發展,加速形成滿足區內、供應周邊、輻射全國的產業供給能力。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實施綠氫產業先行區行動,創新綠色氫氨醇應用場景,實施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行動,統籌新型儲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裝備制造業發展。

  四是加快建設資源集約集聚、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深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搶佔能源高質量發展制高點。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鈣鈦礦等前沿技術創新攻堅,在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氫能等重點領域爭取實施更多示范項目,構建“研發一批、示范一批、應用一批”的梯級滾動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五是加快建設開放合作、有序競爭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激發能源市場活力。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優化能源調度機制,完善民營企業參與能源重大項目建設機制,深化能源領域開放合作。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積極承接、集約布局先進高載能產業,打造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記者 康麗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